Barrett 食管是什么病?
Barrett 食管(巴雷特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 Barrett 食管是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后果,容易发展为食管腺癌。
Barrett 食管多见于哪些人群?
Barrett 食管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 > 50 岁;
男性;
有 Barrett 食管家族史;
长期胃食管反流症状(> 5 年);
重度吸烟史;
肥胖(BMI > 25 kg/m2 或腹型肥胖)。
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较一般人群易得本病。据估计,Barrett 食管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 0.4%~20% 以上不等。
Barrett 食管有哪几种类型?
内镜下分型:
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为长段 BE (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 ≥ 3 cm)和短段 BE (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 < 3 cm);
按内镜下形态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状。
根据被覆黏膜不同有 3 种组织学类型:
食管下段胃底腺黏膜化生:与胃底腺黏膜上皮相似,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
食管下段贲门腺黏膜化生:与贲门腺黏膜上皮相似,有胃小凹和黏液腺,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食管下段肠黏膜上皮化生:与肠型黏膜上皮相似,表面有微绒毛和隐窝,杯状细胞是特征性细胞。
BE 伴异型增生:分为轻度和重度。
轻度异型增生:结构正常,细胞核增大浓染。但胞核不超过细胞大小的 1/2,可见有丝分裂象。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黏蛋白减少,并可见萎缩的杯状细胞;
重度异型增生:结构发生改变,可有分支出芽.呈绒毛状伸向黏膜表面。细胞核浓染并超过细胞大小的 1/2。可不规则分层,有丝分裂多见。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通常缺失,黏液产生缺失或减少,这种异常可延伸至黏膜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