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人蛔虫学名为「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是一种土源性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蛔虫病。
总体来说,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蛔虫病在世界各地均可见,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和东南亚常见。
气候温暖潮湿、经济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卫生管理落后均为导致该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儿童发病率较成人高。
1988~1992 年我国人民蛔虫平均感染率为 44.9%,高危人群的感染率达 71.1%。美国 1995~2001 年间,每年有约四百万人感染蛔虫。
近年来,随着卫生工作的充分开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蛔虫感染率有明显下降。
蛔虫在小肠内寄生,一方面掠夺宿主营养为自身发育繁殖所用,另一方面因其唇瓣吸附于肠壁而直接对肠黏膜造成损害,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
因此,肠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有: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缺铁性贫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痛部位常位于肚脐周围,可为阵发性绞痛,腹泻可为粘液血便。
蛔虫在人体中死亡后虫体裂解,会导致人体过敏(释放出的变应原为人体吸收,引起 IgE 介导的 I 型变态反应),可有以下表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视神经炎、结膜炎,甚至蛔虫中毒性脑病等。
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在宿主机体不适(如发热、胃肠病变等)、或大量食入辛辣食物和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的刺激下,蛔虫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胰腺蛔虫病、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等。
异位蛔虫症可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比如:
因此怀疑蛔虫病时应当及时就诊,接受检查和治疗,防止发生以上严重并发症。
土源性蠕虫(蛔虫、鞭虫、钩虫等)是世界上导致躯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儿童感染蛔虫会明显影响其学习表现、课堂出勤以及成年后的经济生产力。
此外,蛔虫感染会增加个体对其他一些疾病的易感性,如疟疾、结核等。
以前,国际社会对蛔虫病的危害缺乏重视,但 1995~2000 年间,大量统计数据显示土源性蠕虫病对社会造成的疾病负担已与疟疾或结核持平。
所以在 2001 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号召其欠发达的成员国每年对学龄儿童进行大规模的预防性驱虫治疗,以减少土源性蠕虫感染所造成的疾病。
儿童感染蛔虫的风险较成人高,因其常有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啃指甲、吮手指、食用不洁食物等,且蛔虫病对儿童造成的危害远远比对成年人造成的危害严重,可以引起体格和智力发育障碍等后果。
在儿童出现以下症状中的 2 条或多条时,家长需警惕蛔虫病的可能,及早带孩子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的影响减至最低。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是真正意义上的「病从口入」;
传染源: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
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均可造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
家禽、犬、蝇类接触被污染的大便、土壤或食物后,也可通过其活动将蛔虫卵播散。
人用手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蔬菜,再经口吞入粘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虫卵,或直接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瓜果等,均可导致感染。
因此,人群感染蛔虫的季节与当地气候、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春、夏季最为多见。
蛔虫为土源性线虫,其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于直接发育型。其生活史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发育、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自人体感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 60~75 天,蛔虫在人体内的生存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
蛔虫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蛔虫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导致人体患病:
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蛔虫,但 5~15 岁的儿童感染风险最高、感染程度最严重。
大多数成人食入蛔虫卵数量较少,感染程度轻,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感,成虫在体内寄生一年左右后死亡,故如无再感染,约一年后可自愈。
少数人误食入严重污染的食物,可出现幼虫移行症、肠蛔虫症以及蛔虫病的各种并发症。
蛔虫感染人体可以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但这种免疫反应无法维持终身,因此,人体完全有可能反复感染蛔虫或者保持慢性感染状态。
因此,避免再次感染的关键在于改善卫生条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蛔虫卵表面有一保护层(卵壳蛔层),因此其对外界的理化等不良因素抵抗力强,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一般可以存活数月至一年,食用醋、酱油或腌制泡菜的盐水均不能将虫卵杀死,甚至 10% 的硫酸、福尔马林、盐酸、硝酸或磷酸溶液均不能影响卵内幼虫的发育。
因此,食用不洁蔬菜制作的泡菜是有可能感染蛔虫的,相比之下,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的蔬菜要安全很多。
在怀疑自己患蛔虫病而就诊时,做一个积极配合诊疗的患者往往可以令医生的诊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以下信息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蛔虫病:
蛔虫病主要通过口服驱虫药治疗。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蛔虫病时应及时于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驱蛔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视频)、左旋咪唑、噻吩嘧啶,常采用单剂量一次顿服。
以目前应用最多的阿苯达唑为例,两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用法均为 400 mg 一次性服用。
阿苯达唑治疗后需要长达 10 日蛔虫成虫才能完全排出,推荐在治疗后至少等待 14 日再复查虫卵数量(复查大便),以明确驱虫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驱虫治疗的治愈率很高,因此常规重复粪便检查并非必不可少。非蛔虫病流行地区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2-3 个月可重复粪便检查,以确保感染已经消除。
目前常见的针对蠕虫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吩嘧啶。荟萃分析显示在一次性顿服疗法中,这三种药物对蛔虫感染均有较好疗效,治愈率分别为 88%、95%、88%。
总体来说,驱虫药是比较安全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儿童、成人均能耐受。以其中最主要的药物阿苯达唑为例,副作用主要有以下:
请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和观察下服用驱虫药物。
「宝塔糖」是驱虫药中的一种,但目前已不是一线用药。可能大多数人都有学龄期服用「宝塔糖」预防蛔虫病的经历,但随着更多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的问世,「宝塔糖」的应用已明显减少。
「宝塔糖」的成分是磷酸哌嗪,是一种较早(1953 年)问世的驱虫药,其主要通过抑制蛔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起到麻痹虫体的效果,使蛔虫难以附着在宿主肠壁,从而随肠蠕动排出。
相比之下,1972 年才被研发的阿苯达唑具有更强效武器:干扰蛔虫肠壁细胞胞浆中微管系统的组装和聚合的功能,阻止虫体吸收葡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导致幼虫和成虫体内糖原耗竭而死,起到了杀幼虫、成虫、虫卵的目的,同时还对虫体有破坏分解作用,比「宝塔糖」是更理想的选择。
若学校里或家中的「宝塔糖」摆放不当,有可能造成儿童误将其当作普通糖果大量食用,这时家长应该注意:
此类误服药片的事件在儿童中时有发生,建议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妥善保管一切药物,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并做好监护儿童的工作,从根源上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于妊娠期间患蛔虫病的情况,目前并无权威性的治疗指南,但专家建议按以下原则治疗:
倘若决定在孕期进行驱虫治疗,噻吩嘧啶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药物;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在妊娠大鼠中表现出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虽该作用未在人体身上证实,临床仍不将其作为孕期妇女和 1 岁以内儿童的一线用药,其被美国 FDA 归为妊娠用药 C 级,即只有在肯定用药受益大于其潜在不良反应时可以使用。
通常情况下仅需口服驱虫药即可治愈蛔虫病,但在出现了以下严重并发症时常需要急诊手术处理:胆道蛔虫病导致胆囊穿孔、蛔虫性肠梗阻发展为绞榨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蛔虫性阑尾炎穿孔等。
我们应着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切断蛔虫的粪-口传播途径,避免感染蛔虫,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流行病学统计发现,蛔虫病有明显的家族聚居性,一来因为一家人通常暴露在相似的不洁公共环境中,二来患病的家人作为传染源易导致其他成员患病,其次也不排除某些个体对蛔虫病有遗传的易感性。那么如果家人得了蛔虫病,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将传染风险降到最低:
蛔虫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预防策略分三步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目前并没有针对蛔虫的有效疫苗,但是在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易感人群集体预防性服用驱虫药可有效降低蛔虫病的发病率以及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如当地人群蛔虫感染率高于 20%,高危人群应接受每年一次的驱虫治疗;如感染率高于 50%,则应接受每年两次的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