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0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急性胃肠炎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致病原导致的胃、小肠、大肠消化道内膜的急性炎症,以呕吐、腹泻、腹痛、恶心等为主要症状[1]。如因进食过敏、刺激性食物、药物引起,则为非感染性胃肠炎,症状与感染性胃肠炎相仿。
临床上主要给予止吐、止泻、补充水和电解质及抗炎(必要时)等治疗。若未及时处理,可能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胃肠炎在夏秋季多见[1]。
典型症状: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时粪便可为水样或蛋花样;严重者可有发热、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等。
典型体征:上腹及脐周可有压痛感,肠鸣音(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水过气声)多活跃或亢进。
一般来说急性肠胃炎没有后遗症,可治愈[2]。
少数治疗不及时或者小儿可能出现较重的症状,主要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疾病,如低钾血症(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精神烦躁、幻觉、甚至昏迷等。
常见。近 20 年,全世界每年有 220~1000 万人因患急性胃肠炎症状的疾病而丧生[1]。
夏秋季节,细菌性胃肠炎明显增多,这是由于夏天气温高,食物容易腐烂而后细菌病毒繁殖,尤其外卖食品,难以保证食物生产的卫生条件,如果一不小心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喝下不干净的冷水,可能会引发急性肠胃炎[1]。
如果平时身体健康,突然上吐下泻的话,大概率是得急性胃肠炎[1];尤其是进食过可疑的食物,比如剩菜剩饭或外出饮食等。
不过,急性胃肠炎跟「上吐下泻」不完全等同,如不是所有的急性胃肠炎都会出现「上吐下泻」;同时「上吐下泻」也不仅仅见于急性胃肠炎,还可见于食物、药物中毒等疾病[1]。如症状重或者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不建议盲目使用因为不是所有的急性胃肠炎都可以用止泻药[2]。
虽然止泻药能减轻腹泻症状,但是如果有中毒性或感染性腹泻,那么减弱肠道蠕动类的药物,如:复方地芬诺酯片和易蒙停等可能会加重中毒症状[1]。
不是[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90% 的患者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治疗,而我国学者根据我国腹泻病原谱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结果提出,大约 70% 的腹泻病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1]。盲目使用抗生素还有可能对身体有害,只有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若出现呕吐严重则暂时禁食、禁水,先静脉补液,待好转后再进食,开始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以先口服糖盐水,可以自行配置成每 100 mL 含有 5 克糖及 0.9 克盐的温水口服,或者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
常用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消化道致病菌敏感[1]。
使用抗生素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确定急性肠胃炎的致病原是细菌。此外,抗生素不宜长期应用,炎症消退即停药,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
一般来说,症状较轻者可自服药物进行止吐止泻等对症治疗,并注意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可快速缓解,一般无需就医[1]。
发热明显或者有便血出现,或者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腹泻或者呕吐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早期应进流食,清淡饮食,如米粥、藕粉、果汁等流质饮食,以免肠道产气,引起腹胀。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腻、辛辣食品),以免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少吃多餐,待症状消失可正常饮食。
婴幼儿发生急性胃肠炎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处理。
平时注意养成洗手的习惯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典型的病从口入[1],如果要预防,注意饮食卫生是最关键的。
首先是手卫生,在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洗手。
再者,食品存放也要注意,尤其是夏天,及时把不吃的食物妥善保存,生鲜食品尽量放冰箱。过夜的剩菜、剩饭不要吃。
在做饭的时候,肉食要做熟,注意菜板、菜刀等生熟分开,洗碗用具也要记得清洗、晾干,防止细菌病毒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