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杨红梅妇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0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亦称妊娠相关性心肌病(pregnancy-associated cardiomyopathy,PACM),是在妊娠晚期或产褥期早期导致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罕见病因。
2010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工作组将 PPCM 定义为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特发性心肌病:
HF 发生于妊娠即将结束时或者分娩后数月内。
无其他明确的 HF 病因。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几乎总是低于 45%。左心可能扩张,也可能没有扩张。
该病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孕产妇健康,甚至危及母婴生命。主要通过药物来治疗,绝大多数在产后 6 月内可恢复,无远期的不良影响。
由于临床表现各异,易漏诊,报道差异大多是由于地理差异大的原因。
目前报道美国活产的 PPCM 发病率为 1 / 2289 ~ 1 / 4000,南非为 1/1000,海地为 1/300,扎里亚和尼日利亚为 1/100,我国发病率不详。
PPCM 很少发生于妊娠 36 周以前,患者常发病于产后第 1 个月期间。
目前已经确认了许多围生期心肌病( PPCM )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多胎妊娠、非洲血统,以及有子痫前期、子痫或产后高血压的病史。
PPCM 的表现多变,且与心肌病引起的其他类型的收缩性心力衰竭 HF 表现相似:
呼吸困难:患者行走或日常活动即出现胸闷、憋气,也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
心悸:休息或日常活动时出现心跳加快、心慌;
咳嗽、咯血:严重时可咳粉红色泡沫痰,主要与心功能减退肺淤血有关;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足部水肿、疲乏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全身血栓栓塞或肺血栓栓塞的体征和症状。
早期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类似于正常妊娠血容量增加引起的相关症状,比如心跳快,外周水肿,如不及早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将会向难治性心力衰竭发展,甚至死亡。
尚不明确围生期心肌病( PPCM )的病因,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生成失衡、催乳激素处理过程变化、遗传因素、炎症因素、激素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
一般会让患者做以下检查:
心电图:包括普通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容量、变时性、血压反应和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全天心跳情况,有无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有无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功能有无下降,有无室壁运动异常;
脑钠肽 NT-pro BNP:为抽血化验,需空腹,可以反映心脏功能变化,也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以上检查都是无创伤、无辐射的,对孕妇和胎儿都安全,是妊娠期心血管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PPCM 的诊断基于 3 个临床标准:
HF 发生于妊娠即将结束时或者分娩后数月内;
无其他明确的 HF 病因;
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 45%。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由于有呼吸困难、外周水肿等症状,可能和肺部疾病、长期宫缩无力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或者先兆子痫、以及心脏疾病等混淆。
医生需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抽血化验)、体格检查来区别。
根据 LVEF 水平,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急进型高血压、舒张功能障碍、全身性感染、肺栓塞,以及晚期妊娠的并发症(如子痫前期或羊水栓塞)。
心血管内科和产科(或妇产科)。
PPCM 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类型心力衰竭的治疗相似。
根据需要给予辅助供氧和辅助通气;同时控制血容量状态,中和神经不良反应和预防血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传统抗心力衰竭治疗:主要包括强心治疗、扩血管治疗以及利尿治疗等,但是需考虑药物的胎儿毒性问题。
抗凝治疗:围产期心肌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高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PCMM 患者在怀孕时至产后 2 月可进行抗凝治疗,可选择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抗心律失常治疗:PCMM 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但恢复率也相对较高,所以,不推荐早期植入永久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射血分数 < 30% 和高危并发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推荐进行可穿戴式心脏除颤转律治疗作为 ICD 植入的桥接治疗。
如果患者左室功能严重降低或者快速恶化,推荐手术处理,如:主动脉球囊、左室以及双室辅助装置、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经过规范治疗,绝大多数在产后 6 月内可恢复,无远期不良影响。
但由于存在心力衰竭进展及死亡的风险,对于有持续性左心室功能障碍或诊断时左心室射血分数 ≤ 25% 且有 PPCM 病史的女性,建议避免妊娠。
会,因此需尽早就诊,规范治疗。
饮食营养均衡,少油少盐,保证正常规律起居,预防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
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
家人认真护理孕妇,避免孕妇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
加强妊娠期和围生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预防感染;
再度妊娠、饮食不当、过度体力消耗可引起复发,需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