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荣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田龙海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心脏壁由心肌、心外膜、心内膜构成,覆盖在心脏壁内侧的那层膜即心内膜。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后所致的炎症性疾病。心内膜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生一些改变。
其中,心脏内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指的是机体或器官内、外面本应光滑的部位长了东西)是其典型的特征。
欧洲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大概是 3/10 万~10/10 万,即一年内每 10 万人,大概有 3~10 个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不算很常见的疾病。
我国目前缺乏确切的数据提示每年有多少人发病,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各种血管、心脏内的操作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呈增长的趋势是肯定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差异非常大,也缺乏一定的特异性,所以有时临床中早期容易漏诊。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期是非常危险的,此时可能因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重要脏器的梗死等,造成患者的死亡。死亡率高达16-25%。
所以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尽量做到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理论上讲,所有可以进入人体的微生物均有可能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而细菌也是主要以几种细菌为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
此外,真菌、立克次体等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吸毒者共用针头、不规范的拔牙操作、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到达心内膜。抵抗力差时更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
心脏本身有些问题,导致心内膜改变,使其容易粘附病原微生物,为微生物的停留、繁殖提供条件。
一般来说,抵抗力正常、无基础疾病、不进行有创医疗检查和治疗的人,不容易得心内膜炎。容易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人群主要包括:
本身有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
抵抗力低下: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的人、艾滋病人等。
静脉药瘾(吸毒)者。
进行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人群:如透析、深静脉置管等。
恶性肿瘤患者。
严重营养不良者。
正常人群的感冒一般是不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因为一般病菌难以入血,即使进入血液中,正常的抵抗力也可以将其清除或局限,不至于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尤其是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的人群,引起感冒的病毒感染及伴发的细菌感染可以经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者静脉通道进入人体血液中,进而到达心脏,如果加上心脏本身内膜的损害及抵抗力差,难以清除病菌,此时就可以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所以对于这些特殊人群,要格外关注,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于血源性疾病,必须有病原微生物经过某种途径进入血液才能引起,所以一般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更不会像大家最害怕的空气传播一样,所以不必恐慌。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因为血中的病原菌感染心内膜所致,所以通过抽血进行病原菌的培养,血培养阳性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极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其次,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也常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心脏超声看到心内膜或瓣膜明显的赘生物(长了不该有的突出物)甚至脓肿,结合血培养的结果,基本可确诊。
当然直接取得心内膜的赘生物进行检查最为直接,只是因为对病人有一定的创伤性,临床用得很少。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时很难确诊。当高度怀疑又找不到有力证据时,可以试着按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则进行治疗,如果有效,也可以印证诊断,这叫「诊断性治疗」。
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表现是发热及栓塞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相应的鉴别。
如发热与发热相关疾病鉴别,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如果以栓塞病灶起病,如脑梗塞,必须与原发性脑卒中进行鉴别等等。
心血管内科(有的医院可能叫心脏内科)。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此时需要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诊治工作。
需要住院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多,急性期病情凶险,住院治疗能更好地监测、预防及早期发现并处理相应的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治好,但是:
需要耐心,可能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花费也比较大,而且有复发可能,所以需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来完成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能否痊愈,和是否有明显而严重的并发症有关。如果发生了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常很难完全治好,还有很高的死亡风险。
抗感染治疗:这是最基本的治疗,可以去除病因。及时、有效、足量地使用抗菌药物,力求首次就能治愈。一般需用药 4~6 周,特殊病原感染或者发生耐药时,需要更长的疗程。
对症支持治疗: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的摄入,必要时可以静脉输血或输丙种球蛋白,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手术治疗:感染难以控制、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作用有引流脓肿、切除感染物质、修复受损组织、避免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预防栓塞事件。
本身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都是高危患者,不做手术的风险也非常高,做手术也有非常高的风险。
注意保养、避免感冒、加强营养。
要继续抗感染治疗,至少继续使用抗生素 4~6 周,并遵医嘱按时复查,切不可认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
术后恢复的快慢主要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而定,如果本身没有出现心衰、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注意营养的补充,恢复比较快,一般术后一周左右可以生活自理。
如果一旦出现心衰等并发症,其恢复期就得看术后整体病情的发展情况。
有可能会,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发率较高,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均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治好出院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按医嘱继续口服药物、按时复查。
应该于抗感染治疗结束后的第 1、3、6、12 个月回医院复查。部分病人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受损的心脏瓣膜,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具体复查时间以医嘱为准。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根本的是我们的抵抗力减低,使病原微生物有可趁之机,所以出院后的自我保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饮食方面:注意清洁饮食,做好食材的选择及必要的消毒措施,避免病从口入。
运动方面: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应早期进行自我锻炼,早期强度不要太大,以不劳累为限,坚持锻炼,逐渐加大强度,根本的是自己能适应即可,不可盲目强化锻炼,有时会适得其反。
情绪方面:负面情绪会削弱我们的抵抗力,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给自己打气,乐观、充满自信的面对疾病。
尽量去正规的口腔科就诊,避免口腔黏膜的破损,从破损处感染。
洁身自好,远离毒品。
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在进行有可能导致感染的操作时,或者本身抵抗力差容易感染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积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