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田龙海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11月26日
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指供给心脏的三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一支或多支堵塞,导致所供应区域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常简称为急性心梗[1]。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向左肩或下颌放射,可伴有恶心、大汗、皮肤苍白头晕等。
出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后,应立即就诊。一旦确诊,尽快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
不是一回事。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冠心病是一大类心脏病,不仅仅是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般来讲,首先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逐渐狭窄,患者可能就会出现胸闷、喘气费劲、甚至胸痛(心绞痛)的症状。
当某些诱因,如排便用力、情绪激动等导致供血严重不足,就可能导致心肌坏死,这就形成了心梗。
不能完全恢复。
心梗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细胞缺氧死亡,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可能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减弱、心脏变大、心律异常。严重的甚至心脏收缩时会把坏死的那部分心肌变薄,形成室壁瘤,薄弱的室壁瘤发生破裂,从而心脏破裂导致患者死亡。
虽然梗死的心肌细胞无法再生,但通过及时治疗和积极的康复措施,部分患者仍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总之,虽然心梗后的心肌功能可能无法完全恢复,但通过及时的治疗、科学的康复计划,仍能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建议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胸痛。
多数人表现心前区、胸骨后非常剧烈地疼痛超过 30 分钟,是那种持续的一直痛的感觉,换什么姿势都痛,好像有绳子把心脏勒紧了似的,有的人甚至有种自己马上快要不行了的感觉(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也无法缓解[3]。
那种像针扎一下的胸痛,马上就过去了,一会又来一下的痛大多不是心梗。
不是。
就像现在很多糖尿病人根本没有三多(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症状,急性心梗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没有典型症状,可以表现为:
以上人群要多留心,提高警惕。
多数患者在发病数天前可有乏力、胸部不适、气急、胸闷、胸痛的症状[2]。
一旦有上述情况,这就是心脏给你发出的警报,应尽快到心内科就诊,必要时做个心脏动脉 CT 或做个心脏动脉造影看看血管有没有狭窄、狭窄多少。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或相应的措失预防。
三方面因素最重要。
1. 自身因素:
2. 环境因素:
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北方季节变化导致气温波动幅度大、空气污染等。
3. 遗传因素:
父母中如果有一人曾得过心梗,或 40 岁左右即发现冠心病,那你就是心梗的高危人群,但这个因素你无法改变,能做的就是赶紧改变前两个因素吧!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之前,血管局部肯定已存在狭窄,且狭窄程度通常大于 70%。这就好比一条原本通畅的路局部塌陷 70%,只有 30% 能勉强通车,这样就极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而发生交通堵塞的地方又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那就完全堵塞。
这和急性心梗发生的机理相似,局部狭窄后血流发生变化,极易发生血栓,一旦血栓将血管堵死,心梗随之而来。
少部分血管原本没有明显狭窄,但有不稳定的斑块存在,如同公路边陡峭的山坡,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就会有巨石滚落,堵塞交通。这些不稳定的斑块极容易破裂导致血管突然堵塞发生心梗,这种心梗发生之前往往没有什么征兆,但病情更加凶险。
动脉粥样硬化使原本十分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坑坑洼洼,如同公路一样,坑洼特别多时,车行进的速度就会变慢,就容易堵车。
血管内壁不光滑,血液中的一些成份也会堵车形成血栓,如果在心脏的冠状动脉里发生堵塞,就形成了心肌梗死。
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可能破坏血管的内皮细胞,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增高 3~4 倍[6]。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糖黏稠度增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明显增加。
高血脂患者: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脂症。因此,血脂代谢异常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6]。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研究发现,肾脏功能下降及蛋白尿的增加,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7]。
超重、肥胖人群:超重或肥胖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增高,更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6]。
有吸烟史的人群:包括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直接影响冠状动脉和心肌,造成动脉收缩和心肌损害。
缺乏运动人群: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胸腔的血流下降,当突然的超负荷活动,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梗。
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如长期进食高热量、高油脂、高糖的食物,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有心肌梗死家族史的人群:如果一级亲属(如父母)男性在 55 岁前,女性在 65 岁前罹患冠心病或因冠心病死亡,那么该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增高[6]。
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
所以在心内科心脏动脉血管造影的女性中,除了糖尿病人群会发现一些问题外,大部分更年期前的女性朋友血管都还是不错的。
但女性朋友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别因为自己有性别优势就忽略了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导致延误诊治。
比较重要的检查有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4]。
心电图:急性心梗的心电图比较有特点,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的结果,判断有没有心肌梗死,梗死的大致部位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酶需要抽血检查,这是一类在心肌细胞中的物质,当心肌细胞完好时,血液中不会有太多的这类物质,但如果发生了心肌梗死等心肌细胞的病变,这类物质就会从心肌细胞里面出来,到血液中,抽血检查的话,这类物质就会升高[8]。
急诊造影是心脏动脉血管造影,医生通常称冠脉造影(心脏的三支主要动脉称冠状动脉)。
现在有介入条件的医院对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后,能立即了解是哪支血管、哪个部位堵塞,可以立即进行血栓的抽吸及血管的开通,对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持续加大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8]。
药物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心梗的两大方案。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案均需要后续同时配合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服用减慢心率等能够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及那些能够增加心肌供血量从而改善心脏血供的药物[4]:
发生心肌梗死后,切记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在发生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后应尽快到院就医或打 120,以缩短发病到诊治的时间。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根据经诊医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最终选择。
不一定。
绝大多数造影检查后发现血管已经完全堵塞,十分严重(通常狭窄程度大于 70%),这时就需要放置支架把血管狭窄的部分撑起来。
少部分患者经抽吸血栓,发现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 70%,就不是非要放置支架了,后续药物治疗即可。
另外,有些患者造影时发现血管确实有病变,但血流并没有完全堵塞,说明堵了以后自己又开通,可能也是不需要放支架的。
如果发病超过 12 小时但症状仍持续,还是应该进行介入手术[4]。
如果发病超过 12 小时而症状稳定,可安排择期手术而不是立即手术。
不需要。
手术非常简单,从患者右手的桡动脉(就是摸你脉搏的那根血管)扎一针,送进一根细长的导管能直通心脏内的血管,这样就可以直接进行造影检查、血栓抽吸或支架置入的各种手术,手术创伤非常小,仅一个针眼。
如果发病后且预计 120 分钟内无法赶到有介入手术条件的医院,医生会选择药物溶解血栓的方法[4]。随着溶栓药物的发展,有些药物(如替奈普酶)只需要静脉推注即可,用药简单迅速。
药物到达血管堵塞的部位发挥作用,力争溶解血栓,但毕竟不如手术治疗可以把血管通开来的直接。
不过现在有研究表明,发病在 3 小时以内的心梗溶栓治疗与介入手术治疗效果相当[2]。
肯定不是。
冠心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此支架手术后需要服用几种药物,有的至少一年,有的需要终生服用。目的就是防止支架内再长血栓,防止血管再发生堵塞,同时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每天费用约 4 元钱,药物支架至少需要服用一年,不能缩短时间。因为它的作用就是防止支架里面长血栓。
为什么一年后可停服?因为一年后血管与支架就会溶为一体,血管内皮可将支架覆盖,血管内的光滑性又得以恢复,这时血管形成血栓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终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就可以了。
有些人吃了氯吡格雷后支架还会长血栓,这是因为氯吡格雷在体内需要代谢后才能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有少部分人群服用氯吡格雷后在体内代谢非常缓慢,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该药抗血小板的效果,支架内形成血栓的风险就大大提升。
支架术后人群最好做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如果是慢代谢,建议更换为格瑞洛口服[4]。
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再次心梗。
各项研究证实,他汀类降脂药不仅能降血脂,还能预防及抗击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
为了提前发现一些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出血,以便及时处理。
动脉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就是血小板,它平时的作用是当我们有伤口出血时,它能很快在伤口形成血栓,这样血就止住了。而我们服的药物多是抗血小板药物,目的就是削弱它形成血栓的作用,这个作用弱了,出血的可能性就会变高。
而服药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胃肠道出血,严重的大便颜色会很黑,你会注意到,但这之前可能就有少量的出血,肉眼看不到,需要进行便常规检查才可以。
心血管内科。
但由于病情较危及,可以直接去急诊科就诊,可获得更快的诊治。
目前很多医院都开通了胸痛中心,也可走胸痛中心绿色通道。
如果自己是高危人群,且之前反复有心前区不适的症状,一旦发生持续胸痛或心前区不适,要尽快就医:
立即拨打 120;
情绪不要激动,尽量休息;
谨慎服用药物:切勿盲目服用硝酸甘油。
千万不要认为急性心梗做完支架了就万事大吉,后续的药物治疗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重中之重。
在医院里有太多的心梗患者由于排便用力导致心功能恶化死亡,所以现在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医生通常会加用通便药物,防止大便用力[1]。
这和心梗后不能跑步一样,只不过大家都知道后者肯定不行,但前者却经常忽略。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的因素,特别是那些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上脂肪沉积的过程)的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预防的阶段和措施包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