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5日
牙菌斑是口腔内不能被水冲去、或漱口去除的细菌性斑块,是由糖类等代谢物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附着于牙齿表面、牙齿之间、修复体表面的细菌生物膜,质地软,而食物残渣中的钙磷等成分尚未在牙齿上沉积。
牙菌斑是口腔细菌生存、代谢、致病的基础[1,2]。
牙菌斑的大量堆积,早期患者会出现牙龈炎的症状,晚期则会发展为牙周炎。
牙龈炎的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牙龈质地改变(由质韧变为松软脆弱);
牙周炎的症状包括:牙龈退缩、牙齿松动、晚期可发生牙齿位置发生改变[1,2]。
龋齿是人类口腔常见病之一,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病因是覆盖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
牙菌斑是由多种细菌组成的生物膜,其中包括主要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细菌可依靠生物膜在口腔内长期定植,发酵碳水化合物代谢产酸,引起牙体组织矿物质流失、硬组织软化,从而发生龋病[3]。
牙菌斑和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但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于胃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等多种消化道疾病。
有研究表明,口腔牙菌斑、唾液、舌背等口腔内多部位均有幽门螺杆菌存在,且牙菌斑中幽门螺杆菌数量居多。
牙菌斑是牙周炎的致病因子,尽管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炎致病机制的关系尚不明确,但研究已发现,幽门螺杆菌在牙周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牙周炎(牙菌斑)的存在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复发、根除失败[4]。
随着牙菌斑的堆积,可能会引发牙周炎、牙髓坏死、牙齿松动、牙周脓肿等疾病。
牙菌斑的危险因素包括牙结石,牙体、牙周组织发育异常,牙齿位置异常、拥挤,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等,这些口腔内的局部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牙菌斑的堆积,或牙周组织损伤、加速细菌侵袭[1,2]。
牙菌斑通常黏附于牙面上,薄而无色,不易被肉眼看清。
医生通常使用菌斑显示剂涂抹于患者牙齿表面,菌斑附着处能够被染色,便于观察。医生通过菌斑显示剂可以看到患者口腔内菌斑情况,并给予口腔卫生指导[1]。
去除菌斑的方法很多,包括机械性和化学性方法。
机械性方法,包括刷牙和一些辅助清洁工具,如牙线、牙间隙刷等。化学性方法,包括抗菌药物含漱剂。
此外,定期到口腔科进行牙周洁治,即洗牙,能够有效地去除菌斑、牙石,光滑牙面,延缓菌斑的沉积[1,5]。
由于牙菌斑在牙面沉积速度快,短时间内即可大量生长繁殖。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控制菌斑的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刷牙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斑。一般建议患者每天早晚刷牙 1 次,每次 3~5 分钟为宜,确保每个牙面得到清洁。
牙菌斑的预防主要依靠口腔清洁措施,包括刷牙、牙线及定期的牙周洁治等。此外,对于一些容易导致牙菌斑堆积的口腔局部因素,如能及时加以改善,即可有效地减缓牙菌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