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词条作者
蒋永荣

蒋永荣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闫迎川

闫迎川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什么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的是任何因素导致的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脏射血能力受损,射血量明显减少,进而出现心室充血,心室充盈压升高,导致我们身体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无法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衰,就是指充血性心力衰竭,现在多用「心衰」一词代替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大多是心脏疾病的终末期,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心衰,需要进行系统地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以改善症状和预防猝死为主要目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哪些类型?

  •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 根据发病速度不同,可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通常以慢性心衰为主,如果突然在一些诱因作用下急性加重,则可变为急性心衰。
  •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吗?

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对常见,很多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都会发展成心衰,所以说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发达国家预计成年人群发病率为 1%~2% ,70 岁以上人群中达到 10% 以上,年死亡率达到 35%~45%。

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什么表现?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全,会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

  • 呼吸困难:多在活动、干活后发生,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即平躺的状态下很快就会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
  • 乏力: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原来能做的运动现在不能做了,原来能干的体力活现在干不了了。
  • 肺水肿: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咯血,典型的患者会咳粉红色泡沫痰。
  • 浮肿:尤其是下肢水肿、肝肿大、腹水,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心脏泵血功能减低,可以诱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同时,充血性心力衰竭几乎是所有终末期心脏病的共同结局。

所以说,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应该去医院就诊,让专业医生评估危险性及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病因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是心脏本身的功能受限,无法完成正常的泵血功能,导致身体各器官缺血缺氧。

所以说,任何可以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疾病、因素,都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大类:

  • 心肌病变:最常见的是心肌缺血。如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引起心衰的病因;其他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也会引起心衰。

  • 心外疾病:如肺心病、严重贫血糖尿病心肌病淀粉样变性等。这些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如累及心脏,也会引起心肌的异常,进而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

  • 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疾病,会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大,加重心脏负担,久而久之会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又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会导致心脏舒张期容量增大,压力升高,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之,有心脏病的人,如果不好好控制,都有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能,需要特别重视。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由心脏病诱发?

任何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都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病人,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而诱发,常见的诱发原因有以下几种:

  • 感染:这是诱发心衰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等)最常见。
  • 劳累过度: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
  • 心律失常:主要是心跳过快,尤其是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 液体摄入过多:输液过多或过快、饮食过量或摄盐过多等。
  • 原心脏病病变加重:如冠心病病人突发心肌梗死等。
  • 用药不当:如不恰当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应用一些抑制心脏收缩的药物等。
  • **其他:如出血、贫血、妊娠和分娩、长期卧床出现肺栓塞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会遗传吗?

充血性心力衰竭本身不会遗传,但引起心衰的某些疾病会遗传,比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忧,除了一些少见的、由明确的基因异常引起的心脏病,必定会遗传给后代,其他的引起心衰的疾病只是增加下一代的患病的风险,而不是百分之百会让后代患病。

诊断

充血性心力衰竭疑似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除了症状作为参考之外(因为心衰表现不具有特异性,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主要是靠辅助检查帮助诊断。

  • 超声心动图:也叫心脏彩超或心超,是诊断心衰最重要、最常用、最方便的检查。心超可以明确心脏的大小、结构和功能,比如是否肥厚、心脏收缩功能是否异常等。

  •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也很常用,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

  • 抽血化验:包括血浆利钠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

  •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不仅能准确测量心肌功能,还能评估心肌的细微结构,对于明确病因有帮助。

  • 胸部 X 线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是否有心脏扩大,同时也可以评估是否伴发肺部异常,比如肺淤血、肺水肿等。

  •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有无冠心病,鉴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

  • 心肌活检:有助于明确心肌炎症性或浸润性病变的诊断。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何判断其严重程度?

判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措施的选择、预后的判断等有较实用的价值。

目前最常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主要根据病人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严重程度:

  • Ⅰ 级:即心功能代偿期,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 Ⅱ 级:亦称 Ⅰ 度或轻度心衰,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 Ⅲ 级:亦称 Ⅱ 度或中度心衰,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比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 Ⅳ 级:亦称 Ⅲ 度或重度心衰,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

根据上述分级可以看出,分级越高,心衰程度越重。

充血性心力衰竭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需要与其他会引起呼吸困难、水肿的疾病相区别。比如:

  • 患者存在呼吸困难,需要排除哮喘、重症肺炎等肺部疾病,结合患者的病史、胸片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区别。
  • 患者存在水肿,需要排除肝病、肾病等,一般通过检查肝肾功能,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可以区别。
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要去看哪个科?

应该去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普通内科就诊。有的医院可能称心内科,有的医院可能没有细分专科,统称内科。

充血性心力衰竭怎么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本身是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需要进行系统治疗,主要包括:

  • 去除病因或诱发因素:比如感染、心律失常、贫血、过度补液、使用损害心脏的药物等。

  • 抗心衰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主要是通过药物来缓解心衰症状及改善预后,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B)、强心药(如地高辛)等。

  • 监测体重:每日测量体重,如果 3 天内重量突然增加 2 千克以上,应该加用利尿剂或者加大利尿剂的剂量。

  • 吸氧:缓解组织和器官的缺氧状态。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 是指对存在严重的传导阻滞、严重的心衰、心室两侧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安装三腔起搏器使心脏再同步化,让心脏跳动更接近生理情况,进而改善心功能。CRT 效果非常显著,但费用较昂贵。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可以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ICD 可以跟三腔起搏器一同植入(三腔起搏器可以带有自动除颤功能)。

  • 心脏移植:终末阶段的心脏病患者,如有条件可进行心脏移植。

  • 心理治疗:可让患者坚定治愈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其他:如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仍处在研究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真的给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好处。

充血性心力衰竭需要长期吃药吗?有没有副作用?

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长期、规范地服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猝死。

每个药物都有潜在的副作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也是如此,比如利尿剂可导致低钾血症、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等等,但这些副作用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如果确实出现了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换用其他种类的药物。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手术治疗有哪些常见风险?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均属于微创手术,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一般都是安全的,不必过度恐慌。

术前要配合医生完善检查,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再进行手术。

当然,手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有:感染、出血、血管破裂、心脏破裂、血栓形成、心包压塞、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手术恢复期间要注意什么?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不需要全身麻醉,只需要局部麻醉即可,所以说正常情况下,术后 24 小时后基本就可以下床活动,一般一周内就恢复正常了。

在恢复期,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遵医嘱服用药物;
  • 平静休息为主,避免劳累;
  • 饮食不要油腻,要容易消化,远离烟酒;
  • 遵医嘱复查心电图,评估治疗效果。
  • 手术伤口 1 周内不要碰水,身体其他部位是可以清洗的。
  • 如出现任何不舒服,比如心慌、伤口渗血、伤口疼痛等,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积极处理相关的问题。

充血性心力衰竭需要定期复查吗?

大部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都无法根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和定期复查,手术治疗的患者还需要定期评估手术治疗效果。

  • 一般性复查:每 1~2 个月一次,医生会在复查时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包括体力活动、服药情况、心率及水肿情况等;
  • 重点复查:每 3~6 个月一次,应做心电图、生化指标、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衰的严重及发展程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彻底治愈吗?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无论是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和预防猝死,尚无法彻底根治。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比如冠心病,本身就是无法根治的;还有很多心脏病是遗传引起的,目前还无法做到基因水平干预治疗;还有的心衰病因都无法明确,治愈更无从谈起了。

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治疗,避免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就是胜利!

image

生活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远离烟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 低盐低脂饮食,尤其要减少钠盐的摄入。

  • 心衰急性期,更要限制液体摄入量,比如限制饮水。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注意休息:尤其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可以在床上适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 适当运动:心衰稳定后,可以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增加运动耐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

  • 心理疏导:目的是让患者能正视疾病、树立信心、缓解心理压力,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

  • 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避免过度劳累、体力活动,预防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

  • 遵医嘱:不可自行改变药物服用方法及剂量,应严格遵医嘱执行。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乘飞机、进行剧烈运动、去高原旅行吗?

不建议剧烈运动、去高原旅行,可能会诱发心衰发作或加重。只要病情稳定,没有什么不舒服,是可以乘飞机的,但最好备好常用药品。

预防

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很多,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

比如最常见的冠心病,这个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防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规律作息,远离烟酒,增加粗粮、水果蔬菜的摄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内心保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体重。

这些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就可以间接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

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孕期注意远离辐射、营养均衡、不要自行服药等,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还有很多心力衰竭病因未知,很难预防。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