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张禹

张禹急诊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心脏性猝死是什么?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定义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的标准各异,难以得出统一的定义。参考中国《内科学》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标准,定义如下:

SCA 是指心脏活动(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患者无反应、没有正常呼吸也无循环体征,若不迅速予以纠正,会发展为猝死。

如果干预措施(如心肺复苏、除颤、心脏复律或者心脏起搏)或自发复律使循环恢复,该事件称为 SCA 或 SCD 未遂;若患者死亡,则称为 SCD,并且无证据表明 SCA 由非心脏疾病(例如,气道梗阻、颅内出血和肺栓塞)导致。

生活中常说的「猝死」,通常是「心脏性猝死」。 即看似正常的人,常无任何先兆,突然意识丧失(晕倒、没有知觉、呼之不应)等症状,如果没有任何处理措施,出现症状 1 个小时以内发生的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具体条件包括:

  • 生前既往已知有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潜在致命心血管疾病的病史;
  • 尸体解剖鉴定存在心血管疾病,并极可能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死后的检查鉴定排除明显心脏以外因素的可能,同时生前有致命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心脏性猝死是由什么心脏病引起的?

心脏病就是心脏本身出毛病了,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故障,导致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心脏病主要体现在人活动耐力的下降及明显的心慌等不适症状。

当然也有的是潜在的损害,一般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诱发因素时,如高度紧张、激动,可能会突然诱发心脏病的发作。

所以,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要警钟长鸣,开展积极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同时要规律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如果已经发生心脏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服用正规的药物处理,定期随访。

心脏性猝死的人多吗?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感觉猝死发生是小概率事件,或者大家以为跟我们自身的关系不大。

当然,就总体来说,心脏性猝死发生确实算是不常发生,目前初步估算,美国每年猝死约 30 万人,而我国由阜外医院牵头的一个研究显示,预计我们每年猝死人群大约为 54.4 万人,约是美国的 2 倍,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 1 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所以心脏性猝死值得我们重视与关注,但也不必过分恐慌,因为在正常人群中是少见的。

症状

心脏性猝死发生时有哪些表现或者提示?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突然倒地,呼之不应,进而在 1 个小时内发生死亡。

一般情况,心脏性猝死并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发病往往来得急、凶、险,一部分人可能有早期的心慌、头昏等不适,但都不具有特异性,无法广泛引起警惕。

病因

心脏性猝死是如何发生的?

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一般都有基础的心脏病,比如冠心病,一部分人平时并没有表现出来,在一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导致。

目前观察发现,所有的心脏性猝死事件发生时,大概有 80% 的患者是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即心跳非常快而不规律,其余 20% 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即心脏跳动非常缓慢,乃至心脏骤停,极个别发生了心脏破裂等急性事件。

与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脏异常有:

缺血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 慢性缺血性心肌病。
  •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冠状动脉发育不全;
  • 冠状动脉栓塞及其他机械性阻塞;
  • 冠状动脉功能性阻塞:
    • 冠状动脉痉挛;
    • 心肌桥。
  • 冠状动脉夹层;
  • 冠状动脉炎。

非缺血性心脏病

  • 心肌病: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高血压性心肌病;
    •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
    •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 酒精性心肌病;
    • 产后心肌病。
  • 浸润性和炎症性心脏病:
    • 肉瘤样病;
    • 淀粉样变;
    • 血色沉着病;
    • 心肌炎:病毒性、特发性巨细胞性、南美洲锥虫病(Chagas 病)。
  • 心瓣膜病:
    • 主动脉瓣狭窄 / 关闭不全;
    • 主动脉瓣反流;
    • 二尖瓣脱垂;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人工瓣功能异常。
  • 先天性心脏病:
    • 法洛四联症;
    • 大血管转位;
    • 爱泼斯坦畸形;
    • 肺血管阻塞性疾病;
    • 先天性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
  • 原发心电异常:
    • 长 QT 综合征;
    • 短 QT 综合征;
    • WPW 综合征;
    •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 Brugada 综合征;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 特发性室颤;
    • 早期复极异常。
  • 药物和其他毒物诱发:
    • 抗心律失常药物(a、c 和 Ⅲ 类);
    • 其他药物或毒物:红霉素、克拉霉素、美沙酮、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喷他脒、酮康唑、TMP-SMZ、精神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氟哌啶醇、吩噻嗪类药物)、普罗布考、西沙普利、可卡因、氯喹、乙醇、磷酸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利尿剂。
  • 电解质及代谢紊乱;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
    • 代谢紊乱:神经性厌食和暴食症、液体蛋白饮食。
  • 其他:
    • 机械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心内血栓形成;
    • 心脏破裂;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心脏神经疾病。

心脏性猝死都是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中吗?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心脏疾病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很多都是慢性的,并不会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及伴发的心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较少,部分资料显示,成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心脏疾病最主要是: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

而小儿猝死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遗传性心脏病为主。

心脏性猝死都是由哪些心脏疾病导致的?

心脏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起着维持我们血液循环的泵的作用。

一旦我们的心脏出现问题,即有心脏病,就是大问题,会引起心脏功能变化,电活动变化(心脏的正常活动,依靠心脏本身的生物电的正常产生、传递而进行),进而产生心脏的节律、心率等变化,尤其是有一定的诱因的情况下,如情绪激动、用力,更加容易出现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脏异常疾病有哪些?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心脏疾病都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很多都是慢性的,并不会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目前我国部分资料显示,成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心脏疾病最主要是以下几种为主: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

而小儿猝死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遗传性心脏病为主。

心脏性猝死容易出现在哪些人群中?

一般来说正常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风险很低,但一部分心脏性猝死的人在生前从未有过任何不适症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感觉就觉得万事大吉。

当然,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本身有严重的心脏疾病的患者,比如明确的冠心病、心衰、心肌病或者一些遗传性心脏疾病(如长 QT 综合征等)。

所以说我们既不可轻视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可能,也不应该过分担忧,有心脏病的患者应该于正规医院就诊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规律口服药物及定期随访。

心脏性猝死、过劳死会由长期熬夜导致吗?

近来「过劳死」的报道频出,大家可能会疑惑:真的可以累死吗?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的,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就会发生意外。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可能也会经常熬夜,但似乎我们身边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并不多见。

首先,我们有时日常的熬夜、加班,我们自身可能觉得比较累,但其真正强度(有人晚上熬夜,白天休息的多)、持续时间并不足以摧垮我们的身体;

其次,一般正常的体魄,其适应与抗压能力,本身就有较大的空间;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般发生「过劳死」的人群,都有基础疾病状态的存在,比如未发现的潜在疾病、长期缺乏锻炼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可能伴随)、血压高、情绪压抑等,在这样本身非常脆弱的情况下,某一天的熬夜,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出现猝死。

总之,保持正常作息与良好生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心脏性猝死能由剧烈运动、马拉松引起吗?

关注体育的人可能知道,在竞技场上,尤其是马拉松赛事,时有运动员猝死的发生,但并不多见,所以不必过分恐慌。

与其说是剧烈运动、马拉松赛事导致猝死,不如说是这些人群可能是潜在的高危猝死人群,在赛前没有检查或者目前的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在剧烈的运动刺激下,出现了突发的猝死。

故无论平常看似正常与否,参加剧烈的竞技或马拉松运动之前,均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及赛前充分的准备,利用目前能有的措施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比如心脏超声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心脏肥厚,必要时给予预防措施或选择性地避免某些高危运动。

心脏性猝死跟性别有关系吗,男女之间有差异吗?

虽然很多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来说心脏性猝死跟冠心病的发生率的变化规律有点像,女性在绝经前,可能由于体内有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低于男性,约是男性的 1/4~1/7,而绝经后发生的风险逐渐与男性大致相等。

心脏性猝死会遗传吗?

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猝死风险,即可能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但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有病,子女就一定有病的那种遗传病。

当然,有一部分是由于存在家族遗传性疾病导致的猝死,这样的话是可以遗传的。

此外,大部分并没有明确的遗传基因,比如心肌病,可能是多基因及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导致。

所以说,有的心脏性猝死是可能遗传,但大部分可能的影响是增加猝死的风险,并不绝对传给下一代。

心脏性猝死的高风险情况都有哪些?

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其猝死的发生率将比一般人群增加 5~10 倍,属于猝死高危者。

当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疾病,特别是伴有极差的心功能时,其猝死的几率将进一步增加。除此之外,有过心肌梗死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肥胖、吸烟、年龄、遗传、性别和种族等均为危险因素。

主要是本身心脏疾病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

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人该怎么办?

虽然说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也有遗传的可能,但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因为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可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而不是绝对。

所以,如果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应进一步明确猝死家族史是否可靠,有的并不是心脏性猝死导致的家庭成员的过早离世;其次应对心脏全面检查,排查可能存在的心脏问题,如果有早期的改变,应尽早进行干预措施,预防其进展,如果没有问题,应定期随访。

诊断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如何进行鉴别?

如果身边有人突然倒下,我们该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脏停搏及即将发生心脏性猝死呢?

首先要检查病人,拍打肩膀部位呼唤,如果无法唤醒,可以判断意识丧失,此时应进一步检查呼吸,如果仍没有,此时应该立即判断发生了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发生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有哪些预测其发生的措施呢?

心脏性猝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于其治疗手段有限,故对于其早期筛查、预测的研究日益增多,毕竟预防才是根本,治疗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目前对于高风险的心脏电活动不稳定的筛查,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为有创检查与无创检查两种方式。

有创检查由于其本身可以带来对身体的损害,目前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应由专科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无创操作,是近年来发展的主流,临床应用广泛。

心脏性猝死做哪些检查可以进行预测?

有创检查,目前的方式主要是心脏腔内电生理检查,就是在手术台上,专科医师利用相关器械,直接在心脏里面进行检测心脏与评估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本操作本身对身体有一定危害,有一定风险, 而且费用高, 耗时长, 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无创的检查,目前主要是动态心电图的检测,通过佩戴相应的仪器,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信息,筛查可能的异常心电信息,比如早搏等心律失常,如果有明显的心律与心率变化,意味着可能出现心脏性猝死,应定期复查。

此外,对心功能的评定亦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指标,可以行心动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心功能越差,猝死风险越高。

哪些体检项目可以预测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主要是跟心脏相关的项目:

  • 心电图:可以查看心脏的节律、心率及心电活动情况,如果心电图出现异常情况,通常是个很好的预警指标;

  • 心动超声:可以查看我们心脏的结构、功能情况,如果结构和功能有问题,也需要就诊于心脏专科医师,进一步评定,这也是一项很简单易行的预测指标。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等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的基础状况,会提示心脏功能情况,如肾功能不全时,往往影响心脏。

治疗

心脏性猝死会再次发作吗?

  • 心脏性猝死的基础疾病没有去除,如心衰未纠正等,随时都可以再次发生。

  • 对于一些高危因素应采取药物或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 ICD 进行预防性治疗,尽可能减少意外的发生。

心脏性猝死有哪些高危因素需要药物或植入ICD预防性治疗?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包括原有明显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如严重心衰、冠心病、心肌病等)、发生过不明原因晕厥而高度怀疑心脏病患者、有明确猝死家族史、明确诊断为遗传性心脏病者等,具体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应找专科医生进行评判。

心脏性猝死预防措施中用到的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是什么?

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缩写叫 ICD,是一种既能检测人体的心电节律,又能够放电干扰发病时异常电活动的设备。

它埋在皮下,通过导线连接到心脏内,即当出现室速、室颤等恶性情况时,ICD 就可以检测此时的心律,并判断,最后进行自主放电,去除恶性心律失常,达到保护生命的作用。当然,目前对于 ICD 的植入的部位、时机仍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脏性猝死预防措施中用到的ICD适用于哪些人?

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缩写叫 ICD,适用于有很高猝死风险的严重心脏扩大、心衰患者(该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概率非常高)及遗传性或特发性的高猝死人群(临床中包括长 QT 综合征、特发性室颤等)。

该类疾病有一定遗传基础,心脏本身的结构可以正常,但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猝死),尤其是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等恶性事件而被救治的患者。

心脏性猝死发生时用到的的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是什么?

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应急设备。AED 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语音系统,指导大众人群进行操作,给予现场突发心脏性事件的人进行紧急除颤,可以最快速的拯救人的生命。

目前在国外 AED 的配置率已经很高,很多行业人员都会正确使用 AED,但在我国 AED 配置率非常低,而且即使配置了 AED,紧急情况能正确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提高 AED 的配置率和教育民众正确使用 AED 非常重要。

如何正确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时发生心脏骤停还有救吗?

  • 心脏骤停的发生是非常迅速、意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即将难以救治,严重者立即发生死亡。
  • 但是如果救治及时,是有可能被救治的。在发生心脏骤停的瞬间,最有效的就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若处理及时、措施有效,将大大增大患者存活的概率。对于专业人员,心肺复苏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对于普通大众,了解心肺复苏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心脏性猝死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后遗症是什么?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尽管及时抢救,可能被成功救治,但是即使救治过来,亦可能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从而给患者留下永久的后遗症。

后遗症除了一般的按压导致的肋骨骨折、气管插管导致的气道损伤、感染之外,主要是脑缺血时间过长,出现局部或大部分脑功能障碍,轻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重者变为植物人,所以心肺复苏贵在及时、有效的进行,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将带来永久的损害。

心脏性猝死发生心跳骤停时怎么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现场最有用的措施,如果实施得当、及时,将大大减少猝死的发生。普通大众要掌握专业的心肺复苏并不难,仅做到一点,就可以大大增加患者存活的概率,那就是不间断的心外按压即可,直到专业的医疗人员到达为止。
  • 按压之前要摆好患者的体位,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地板或木板上,解开衣襟,两手交叉,用掌根部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用上半身的力量进行按压,按压深度大概为 5~6 cm(胸廓的 1/3 厚度)。为了保证按压质量,应多人每两分钟轮流交替进行。

image

生活

怀疑他人心脏性猝死如何急救?

心脏性猝死发生急,病情凶险,所以一旦我们身边有人意识丧失,我们要意识到即将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

  • 此时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评估,患者是否真的出现意识丧失和心脏停搏,我们可以通过呼喊、拍打肩膀进行唤醒,来判断是否有意识。

  • 判断有无呼吸,触摸颈动脉(简单的记忆位置就是喉结两侧,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从喉结向一侧滑下,即可触摸到,注意的是一次只能查一侧,切不可同时查两侧)的搏动来进行判断,非专业人员不需要触摸颈动脉搏动。

  • 如果无法唤醒,没有呼吸,可以判断为发生了心脏骤停,此时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找人帮忙,包括应立即拨打 120 电话。

  • 如果没有掌握心肺复苏技巧,只需要做第一步就好,当身边发生有人倒地时,我们只需要前去试图呼喊唤醒,如果无法唤醒,就应立即寻求帮助,包括拨打 120 和召集身边的其他人来帮忙。拨打 120 时,应该描述清楚具体的时间、地点及当事人大概情况;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让其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和误吸;如果是冬天,注意其保暖等。

预防

心脏性猝死可以预防吗?

一部分人可以预防,但整体上预防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原则上来说,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对于一些高危的病人,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可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但是,目前仍差不多有 1/3 的患者在猝死前无任何临床表现,未进行正规的筛查及诊治,而且鉴于目前的医疗手段,有时我们还难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心脏疾病,对于这部分人群的预防则比较困难。

普通人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目前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有限,外加心脏性猝死存在一定的突发性,有时难以预防。我们在重视同时,也不必过分地恐慌,因为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和主要以本身存在明确心脏病的人群为主。

对于一般大众人群,即目前无任何症状及心脏病证据的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意饮食及运动,定期体检即可。

有心脏病的人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对于一些本身具有心脏病的患者来说,除了规范治疗已有的心脏病之外,目前公认的四大措施是可以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分别是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β-受体阻滞剂以及猝死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等。

  • ICD 是治疗手段,需要请教心脏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及实施;

  • AED 目前在国外基本各大公共场所都配备,而中国配置率非常之低,而且普通老百姓也不会使用,但近年来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善;

  • β 受体阻滞剂,临床中最常用的就是美托洛尔,可能很多人心脏病人都在口服,该类药物是目前公布的唯一一个降低死亡率的药物,所以如果没有禁忌证,在医生的指导下均可以服用;

  • 现场的救助,一旦心脏事件的发生,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最好的处理措施,所以应该在全民普及基本的心肺复苏术。

哪些好习惯能让我们远离心脏性猝死?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应该在我们内心里根植这样的观念,切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包括适当的体育活动(坚持锻炼,程度以不明显劳累为适宜)、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饮食均衡等。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