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D 有什么作用?

维生素 D 能够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协助钙在肠道的吸收,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
维生素 D 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其代谢活性物促进肾小管重吸收磷和钙,提高人体血浆钙和磷的浓度,或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
维生素 D 是什么?
维生素 D 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当缺乏这种维生素时,会表现出特定的症状。以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 最为常见。
维生素 D 跟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 等一样,属于维生素大家族。但是不同的是,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A 是脂溶性维生素,而维生素 B、C 则是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 有何区别?
维生素 D2 又称作麦角钙化醇,主要是由酵母菌或者麦角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的产物;
而维生素 D3 则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或者在体内经由胆固醇转变而来的。人体内的维生素 D 主要是维生素 D3 的形式存在,没有维生素 D2。
维生素 D 是激素吗?
可以说是。维生素 D 的在身体内产生后需要被运送到特定的靶器官,且由于它是脂溶性的,它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和细胞核膜来完成下游信号的转导,来进一步完成其生理功能的发挥。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它是激素的一种。但和性激素即其他激素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维生素 D 是条件性维生素吗??
维生素的定义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是「维持生命的要素」。通常意义下,我们需要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补充来维系机体的正常运作。
但是前面已经讲过,维生素 D 可以通过内源性的转化而产生,因此,只有在工作或者居住地日照不足、空气污染阻碍紫外线照射的地区,我们的自己生产的途径受到阻碍,才必须通过饮食补充外源性的维生素 D。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生素 D 是条件性的维生素(某些条件下才需要特别注意补充的维生素)。
维生素 D 有哪些来源?
  • 维生素 D 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得,我们称之为「外源性维生素 D」;
  • 也可以通过皮肤里的维生素 D 前体进行转化,我们体内合成的胆固醇会转化为 7-脱氢胆固醇存于皮肤下,在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类固醇 B 环中 5-7 位这个特定位置的共轭双键可以吸收紫外线中某些波长的光量子启动复杂的转化过程,以获得「内源性的维生素 D」。

  • 维生素 D 的单位是什么?
    维生素 D 的数量可用 IU(国际单位)或者微克表示,其换算关系是:1IU 维生素 D3 = 0.025 微克维生素 D3。
    正常人每天需要摄入多少量的维生素 D?
    1~18岁儿童、妊娠女性及不超过70岁的成人,建议每日摄取量是 600 IU,71 岁以上的成人推荐每日摄入量为 800 IU。
    维生素 D 存在于体内哪些组织?
    作为脂溶性的维生素,维生素 D 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其次为肝脏、大脑、肺、脾、骨和皮肤。

    维生素 D 异常可能会导致什么疾病?

    维生素 D 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对身体内的免疫细胞有影响。
    除可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外,还与慢性肾脏疾病(CK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 型糖尿病(T2DM)及肺部疾病、肿瘤等相关。
    维生素 D 与 2 型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体内外研究均证明,维生素 D 是生理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及维持正常的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缺乏维生素 D 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引发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危险及糖尿病并发症。
    维生素 D 和钙有什么关系?
    维生素 D 能协助钙在小肠的吸收,增强机体对钙的摄取与利用。
    维生素 D 缺乏与骨质疏松症有关吗?
    维生素 D 缺乏时,特别是发生在成人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人身上,可以使成熟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维生素 D 缺乏症有哪些表现?
    维生素 D 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取决于缺乏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大部分轻至中度的维生素缺乏症患者无临床症状。
    症状包括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紧张以及腹泻。
  • 佝偻病。主要出现于儿童,由于缺乏维生素 D,使得骨骼不能正常钙化,易引起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形成 X 型、O 型腿、囟门闭合延迟、出现鸡胸、出牙迟及不齐、易龋齿、腹部肌肉发育差易膨出。
  • 骨质软化病。成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人如果缺乏维生素 D 和钙、磷时,使成熟的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软化症。
  • 骨质疏松症。50 岁以上老人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等原因,体内维生素 D 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变现为骨密度下降,易骨折。
  • 手足痉挛症。表现为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

  • 维生素 D 过量会「中毒」吗?
    过量会引起不适甚至疾病。
    「中毒」是老百姓通常的称谓,医学上叫作「过多症」。
    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D 主要在肝脏细胞进行代谢,排泄主要从胆汁中。尿液中仅排出 2%~4%,且不会因为饮水过多而从小便中排出(很多水溶性维生素遵循「多饮多排」的特征,即如果摄入量很大,也可以伴随小便排出或者汗液排出)。
    尽管「中毒」剂量尚未确定,维生素 D 摄入过多症的主要表现是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烦渴、发热等,甚至出现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组织的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
    维生素 D 摄入过量有哪些表现?
    长期摄入过多的维生素 D(5000 IU/天),将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特征为食欲减退,过度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体弱、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将因肾钙化、心脏和大动脉钙化而死亡。

    影响维生素 D 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从饮食途径获得的维生素 D 在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乳化形成胶团被吸收入血。如果脂肪代谢受到影响,比如慢性胰腺炎、脂肪痢及胆道阻塞都会影响维生素 D 的吸收。
    其次,维生素 D 吸收的场所在小肠,各类小肠疾病比如肠炎、溃疡、梗阻、肠瘘等也会影响维生素 D 的吸收。
    烹调会引起维生素 D 损失吗?
    一般不会。维生素 D3 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与「脆弱」的维生素 C 不同,维生素 D3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容易被氧化,但是在酸性溶液中会被逐渐分解。
    一般的烹调加热不会引起食物中维生素 D 的损失,但是如果有脂肪的酸败或者加入大量的醋酸,那么维生素 D 也会被损耗的。
    为什么肾病和肝病的时候容易维生素 D 缺乏?
    那是因为尽管日晒和饮食都可以保证我们获得维生素 D,但是这并不是最后发挥生理学效应的活化维生素 D。
    要想得到活化了的维生素 D,需要肝脏和肾脏参与其中的转化,不论肝脏和肾脏中的哪一个器官受到了疾病的损害,都会大大减低活化的维生素的产生效率,就会出现维生素 D 缺乏的表现了。
    查看维生素 D 缺乏症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