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面神经发生水肿、炎症所致。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血管炎性疾病、系统性疾病、肿瘤等因素有关。
周围性面瘫常表现为嘴巴歪斜、口角漏气,眼睛无法闭合,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这些症状看上去很可怕,但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临床多采用激素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结合抗病毒、营养神经、手术、物理治疗等手段。
周围性面瘫即使治愈后也可能会复发,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例如适当锻炼、合理作息、健康均衡饮食,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冷风侵袭及病毒侵入。
人体有 12 对颅神经(脑神经),面神经属于其中之一,是第 7 对颅神经。很多人以为面神经只有控制面肌运动的功能,其实并非如此。
面神经是一条混合神经,主要作用包括:
支配面肌运动,做出各种面部表情;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眼泪、口水;
把来自舌头前部 2/3 的味觉传递给大脑,让我们品尝出味道;
把来自外耳道和耳廓的感觉传递给大脑。
所以面神经发生损伤后,不仅会出现上面提及的面肌瘫痪(面瘫)症状,还会引起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异常等症状。不同位置的面神经损伤,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不一样。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特发性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
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如脑梗死、外伤、肿瘤等原因引起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年发病率约为 0.2%,意味着每年每 1000 人中,就有两人新发此病,且发病率逐年递增,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发病为主 [1]。其中贝尔面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61%~76% [2,3]。
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包括 [4]:
嘴巴歪斜、口角漏气:表现为嘴巴歪向健康一侧,做鼓腮动作时,患侧口角漏气,喝水时患侧口角漏水。
眼睛闭合不全或闭眼无力:表现为闭眼时,患侧眼球不自主向外上运动,眼白部分外露,无法完全闭合。
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表现为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即额部皱纹,也叫「抬头纹」;鼻唇沟也叫「法令纹」,是鼻翼两侧至口角旁的浅沟)。 用力做抬眉毛的动作时,病变侧额纹不明显。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僵硬,舌头麻木、味觉减退,听力减退或过敏,耳后部疼痛、外耳道感觉减退,泪液或唾液分泌障碍等症状。
眼部感染: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使角膜长期暴露,容易导致眼部发生感染,如角膜炎。
抑郁症:由于周围性面瘫导致面容发生严重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自卑、低落等情绪,若长期处于精神萎靡状态,可能发生抑郁症。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5]:
免疫力低下人群: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导致病毒侵入,如果病毒侵袭面神经,则可能导致面神经麻痹,诱发周围性面瘫。
生活习惯不良人群:长期熬夜、压力过大、劳累、失眠等,都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本病。
不注意保暖人群:严寒季节,若不注意保暖,面部受到寒冷刺激,容易损伤面神经,引起周围性面瘫。
多数患者是由于发现自己口角歪斜而就医。
如果口角不歪,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小测试来帮助判断是否有面瘫表现,如对着镜子做闭眼、皱眉、呲牙、鼓腮或吹口哨等动作,如果这些动作不能完成,或者是两边明显不对称,那么很可能有面瘫的症状。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有经验的医生一般根据病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即可确诊。有些时候,为了排除脑部问题引起的面瘫,医生可能还会建议行头颅 CT 或者磁共振检查,以免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另外,还可以进行神经电兴奋试验等检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医生判断疾病的结局是否乐观。
泪腺分泌试验:可以帮助了解面神经的损伤状况及部位。取两条 0.5 cm × 5 cm 的滤纸,放在双侧下睑穹窿处(下眼睑与眼球表面之间的间隙),五分钟后观察滤纸的浸湿长度。如果两条滤纸相差一倍则提示存在异常 [4]。
味觉试验:用棉签蘸取酸、甜、咸等味溶液涂在两侧舌前 2/3 处,通过比较两侧的味觉差异,可以帮助判断面神经的损害部位 [4]。
肌电图检查:将针电极插入面部肌肉内,通过观察面神经的兴奋程度,可以帮助明确面神经的损害程度 [4]。
神经电兴奋试验:用仪器刺激两侧的耳垂部,观察面部肌肉的收缩情况,可以帮助判断面神经的损害程度以及预后状况。该试验需在病变开始的三天后进行 [4]。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免疫学化验检查、脑脊液检查等,帮助判断可能引起面瘫的病因,如糖尿病、格林 - 巴利综合征等。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等,可以帮助排除脑部问题引起的面瘫,如脑梗死、脑外伤、颅内肿瘤等。
病因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由于脑部病变(如颅内肿瘤、脑梗死)引起,而周围性面瘫可由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管炎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不同:中枢性面瘫多为下面部 2/3 瘫痪,但无萎缩,表现为不能鼓腮、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向患侧歪斜,常常伴有患侧活动不利、感觉障碍、偏瘫等,而皱眉、闭眼、抬额均正常。周围性面瘫则为一侧面部肌肉均瘫痪,且伴有萎缩,表现为不能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眼睛闭合无力,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
周围性面瘫可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康复科。
周围性面瘫的自愈率有限,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
2. 手术治疗
面神经减压术:通过减轻面神经的压迫,达到治疗的效果。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肌肉尚未萎缩的患者。但是,对于手术指征和时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需要更多的临床依据支持 [6]。
面神经吻合术及移植术:将断裂的神经重新接合,使面肌重新恢复张力,以实现面部对称。适用于病程超过两年、神经断伤的患者 [6]。
3. 辅助治疗
护眼治疗:使用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防止眼部发生感染,保护角膜。症状严重者可到眼科进一步治疗 [7]。
康复治疗:帮助增强神经 - 肌肉之间的反应,减少面部僵硬,包括肌肉模拟、表情协调训练,针刺或电针治疗等 [7]。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方法包括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疗法、高压氧治疗等 [7]。
多数患者能够得到治愈。急性期(发病 1~7 天)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在发病 2~3 周开始恢复,并在 1~2 个月内恢复或痊愈 [6]。若六个月后仍不能完全恢复,则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另外,周围性面瘫即使治愈后,也会有复发的风险,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
连带运动:由于面部肌肉协调功能变差,导致口眼出现连带运动。表现为张口、鼓腮时,眼睛也跟着闭合;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
鳄鱼泪:表现为进食时(尤其是味道浓烈的食物),患侧眼角流出泪水。
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通常持续几秒至数十秒,可因说话、吃饭、劳累、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生活、工作。
面肌痉挛: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此时,容易将健侧误认为病侧。
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预防周围性面瘫,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注意避风:注意脸部避免长时间吹冷风,例如冬季做好面部保暖,避免冷风侵袭;夏季不要用空调、风扇直接对着面部吹。
增强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规律作息、健康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季节交替应注意保暖,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如感冒)。
控制基础疾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格林 - 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