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勇骏骨科主治医师
蒋利锋骨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脚踝可以分为内、外两侧,脚踝内外侧有很多的韧带、肌腱、神经、血管通过,其中脚踝内侧主要有三根肌腱、一根神经、一组血管通过,这三部分结构被一个叫「屈肌支持带」的东西包绕起来,和脚踝周围的骨头共同形成一个管道,就叫「跗管」,也叫「踝管」。
跗管的强度非常大,伸缩性能不好,某些原因可能导致通过跗管的结构受到压迫,主要是神经受到压迫,从而出现脚底疼痛、麻木等症状,就叫「跗管综合征」,也叫「踝管综合征」。
这个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具体的发病率目前没有相关统计学资料可以参考。
跗管综合征出现症状,主要是由于跗管内行走的神经受到压迫所致。一般如果在脚踝部位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可能需要考虑跗管综合征:
足底内侧或外侧及内踝部位疼痛,疼痛性质有时候很难准确描述,可以是烧灼样、电击样、刺激性等。
这种疼痛往往和活动强度有关系,活动多了疼痛明显加剧,活动少了则疼痛可好转。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休息疼痛加重,活动之后疼痛反而好转的情况,和跖底筋膜炎有点相似。
大约 1/3 的患者会出现向小腿内侧近端的放射痛。
跗管综合征约 60~80% 的患者可以查出病因。
跗管综合征最基础的原因就是管道狭窄,在管道内行走的神经被压迫,出现了对应的症状。
所以任何造成管道狭窄的原因都可以造成跗管综合征。管道狭窄原因可包括管道内容物增多造成的相对狭窄,和管道直径变小造成的绝对狭窄。
最常见的导致管道狭窄的原因是踝关节外伤,比如踝关节严重扭伤、压伤、胫骨远端骨折、踝关节骨折脱位、跟骨骨折等,这些可能造成踝管的直径变小,形成管道的绝对狭窄。
其他导致管道狭窄的原因还包括脂肪瘤、静脉曲张、腱鞘囊肿、滑膜囊肿、神经鞘瘤等,都是管道内容物增多,造成管道的相对狭窄。
此外,踝关节部位姿势异常或者机械异常也会造成神经压迫,出现临床症状。
一般医生在诊断跗管综合征时会做以下事情:
询问病史:一般来说,跗管综合征患者往往表现为足底内侧、外侧以及内踝下方的疼痛或麻木感,压迫踝管部位症状可能加重;很多患者会提到既往有踝关节扭伤或者损伤病史。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医生可以发现足底的肌肉萎缩或者爪形趾,外伤患者可以发现内踝周围的畸形等;医生还可以检查出胫后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比如足底外侧或足底内侧、内踝下方等部位的疼痛;踝关节背伸、外翻,跖趾关节背伸等情况下,可以诱发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检查,可用来评估踝管内是否存在导致神经压迫的情况,比如腱鞘囊肿、神经鞘瘤、异常的骨质增生等。
肌电图检查:这项检查对辅助诊断跗管综合征有帮助。
跗管综合征一般需要到骨科就诊。如果是分科比较细的医院,需要到足踝外科就诊。
跗管综合征是否可以自行缓解,主要取决于病因,若为实质性占位导致的跗管狭窄,则通常很难自行好转,往往需要手术处理。
跗管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没有明显的管道内占位,一般可以考虑保守治疗;而若管道内有明显的异物占位,或者管道狭窄特别明显,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制动:通过石膏或夹板、支具制动,限制踝关节活动后,局部踝管的肿胀情况可以好转,减少压迫后症状会缓解。
口服消炎止痛药: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这类药物可以减轻踝管周围的炎症肿胀,对缓解神经压迫会有帮助。
口服维生素 B1、B6:这类药物可以改善神经炎症,对缓解疼痛也会有帮助。
局部封闭:可以在踝管部位做局部封闭治疗,可能有效。
保守治疗超过 3 个月没有明显效果;
踝管内有实质占位病变,无法通过保守获得改善;
神经病变严重,需要通过手术松解;
踝关节周围畸形变化,需要通过手术来获得畸形的矫正。
可能会出现手术部位的踝管感觉缺失,甚至可能出现麻木症状加重,局部伤口部位肿胀,瘢痕愈合,临近血管损伤等。
跗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患者,仅有 3/4 出现症状缓解,约 1/4 的患者症状无缓解,或缓解不明显。
无特殊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穿宽松、低帮的鞋子,这样对踝管部位可以减少压迫,降低跗管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注意踝关节保护,避免踝关节反复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