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张子峰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腕管压力增高,压迫正中神经后引起腕部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候群。
通俗的说,是从手臂通往手指的一根神经--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所致。正中神经「指挥」 3 个半手指,其中拇指、食指、中指会首先产生疼痛和感觉麻木。
临床表现一般先出现桡侧(大拇指侧) 3 个半手指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时费力,动作不灵活,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猿掌,晚期出现鱼际肌萎缩。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腕管,顾名思义,腕管位于手腕部前面,是一个外围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的管道,其内部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4 条指浅屈肌腱、4 条指深屈肌腱通过。
腕管是一缺乏伸展性的骨 - 韧带管道,任何因素造成的腕管容量减少或管道内压力增大,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主要由于正中神经在腕部卡压所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为本病特征性症状,表现为为拇指、食指、中指(第 1、2、3 手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可放射到肘、肩部。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患者常常会夜间痛醒,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叩击腕部正中神经部位,患者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患者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屈曲腕关节,40 秒后会感觉症状加重。
运动障碍:拇外展、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压迫腕掌侧可加重症状。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时费力,严重者,可见鱼际肌萎缩、瘫痪。
本病好发于 40 岁以上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需要长久反复用力屈伸腕与指的职业中发病风险高。
如电脑操作者的频繁敲击动作、厨师翻菜颠勺动作等容易导致本病;同时,木工、挤乳工、书法家、画家、音乐指挥家,以及提琴手、钢琴师、胡琴演奏家、雕刻家等均易发生腕管综合征,还有常做家务活的家庭妇女等。
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腕管容积变小:腕部骨折脱位、感染、腕和腕间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腕横韧带增厚;
腕部内容物增加:腕部肿瘤、腱鞘囊肿、腱鞘滑膜炎、解剖异常、外伤或血友病引发腕管内出血;
生理代谢功能的改变:绝经、妊娠、痛风、类风湿、甲状腺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变化(如妊娠、哺乳期、绝经期等),腕管综合征常发生于妊娠晚期、绝经期的妇女;
腕部劳损,慢性腕管综合征的最常见发病原因。
腕管综合征常发生于妊娠晚期、绝经期的妇女,考虑与体内雌激素改变有直接关系。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肥胖者也可伴发腕管综合征。此外,血液透析的后期容易并发腕管综合征。
总之,临床上应重视腕管综合征的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应尽早行电生理检查并及时治疗。轻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大多可获得良好疗效。
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对症状重、电生理明显异常者则尽早手术治疗,避免发展成完全损伤型腕管综合征。
神经电生理检查,即我们常说的肌电图。它是一种精确的定量检查方法,常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
腕管综合征的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检查末梢运动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和末梢感觉潜伏期,若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则认为正中神经损伤。
「鼠标手」与腕管综合征不尽相同。
随着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长时间使用电脑也给手部带来一些病症。
有人杜撰出「鼠标手」一词,代表与电脑使用相关的手部疾病;更有人将「鼠标手」与腕管综合征混为一谈。实际上,与电脑使用相关的手部疾病,并不仅仅局限于腕管综合征。
与使用鼠标直接相关的疾病,更常见的是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和桡骨茎突腱鞘炎;而与敲打键盘相关的疾病,多见于腕管综合征。
另外,在电脑前长时间坐位工作,容易引起颈肩痛和腰背痛。
目前主要为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即平时所说「肌电图」检查)、腕部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辅助检查 Ⅹ 线片检查,可排除骨性病变。
典型的腕管综合征患者通过病史和体检可诊断;对于不典型和早期的 CTS 需要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
目前,电生理检查为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最常用辅助检查。正中神经损伤电生理学检查可发现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率减慢。
国外学者依据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提出了正中神经损伤分级理论:轻度、中度、重度。
此外,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腕部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技术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手及腕部反复长期活动的病史,职业史;
典型的症状体征(拇食中指的麻木、刺痛,夜间痛醒,持物不稳,甚至大鱼际肌萎缩);
正中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正中神经传导速率降低,潜伏期延长)。
根据以上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电生理学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
腕管综合征可分为急性腕管综合征和慢性腕管综合征。
急性腕管综合征多由腕骨骨折脱位、内出血、注射性损伤、烧伤等引起腕管内压力急骤升高引起,造成正中神经的急性卡压而引起相应症状,临床上较易于诊断。
慢性腕管综合征病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患者通常有数月甚至数年不等的病史。
通过临床表现及体征可将腕管综合征分为 3 期:
颈肋:第 7 颈椎的横突异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狭小,以致出现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症状,此即颈肋综合征。有手部发麻或疼痛,但不限于正中神经区,患手尺侧较多;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X 线示有颈肋等可资鉴别。
颈椎病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 征)为阴性。
多发性神经炎: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脊髓肿瘤:压迫第六、七颈神经根时,其症状为进行性加重,并且腕以上至颈、肩等处也有症状。
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治疗的目的是对卡压的正中神经实施有效方法,以解除压迫。急性期患者(如腕骨骨折脱位、内出血、外伤)须行急诊手术减压。
对于慢性腕管综合征,早期患者可行保守治疗;中期患者,宜先非手术治疗,若治疗不理想或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则手术治疗;晚期患者,须行腕管松解术。
对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慢性滑膜炎、良性肿瘤及异位的肌腹应手术切除。
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6 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扶他林等),及腕关节石膏固定、腕管糖皮质激素注射和超声波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目的为松解腕管内正中神经,去除压迫正中神经的组织,为正中神经创造恢复条件。
保守治疗主要针对轻中度的早期患者。对于无肌肉萎缩或去神经支配,但有轻度神经传导异常的轻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研究发现,保守治疗的近期效果显著,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提出如保守治疗 2~7 周症状仍不能缓解,应更换治疗方法或直接采用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脱位或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腕管综合征;
出现大鱼际肌萎缩者,肌肉萎缩是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
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明显感觉减退且症状严重,尤其电生理检查明显异常者;
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如果疗效差或没有效果,则须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为腕管松解术,解除压迫正中神经组织,为正中神经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大多数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部分患者术后一两天即有神经感觉好转,但症状完全缓解所需较长。
鱼际肌萎缩最终也会恢复,但完全恢复过程非常缓慢。
腕管松解术有多种术式,主要是传统的腕管切开松解术、小切口腕管松解术和经内窥镜视下腕管松解术。
据文献报道,内窥镜组的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多为术中牵拉损伤所致,严重的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不大。
开放手术仍是较可靠的治疗选择。内窥镜与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织创伤轻,术后瘢痕小及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但较传统手术操作相对复杂、花费也较高。
但对于继发性患者,如急性腕管综合征、腕管内囊肿、肿瘤等,及晚期腕管综合征患手运动功能明显障碍者、二次手术者,良好的手术野显露,往往是最佳治疗的首选,建议用传统的腕管松解术治疗。
最终选择哪种术式,须综合考虑病情需要,患者意愿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后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术式才是最好的术式。
术后可能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血管、肌腱损伤、血肿、感染及手术区广泛的瘢痕组织形成、瘢痕处的疼痛等。大多数患者术后效果显著,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
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神经长期受压,神经缺血缺氧引起麻木、疼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最终造成神经变性,变成不可逆性损伤。患者神经恢复可能性小,甚至不能恢复。
表现为大鱼际肌(拇指下方肌肉群)严重萎缩,形成猿手畸形,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完全丧失,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
据报道初次腕管松解后复发率为 1.7%,因症状而再次手术的患者占 12%。
腕管综合征复发的主要原因有:
初次腕管松解术后,病人症状消退后过一段时期可以出现先前的症状。在没有复发的可靠诊断依据时,可以先选择保守治疗。
如果在早期的保守治疗期间症状持续存在,复发的原因很可能是增生性滑膜炎、正中神经周围瘢痕形成,或者初次切开的腕横韧带瘢痕化。纤维增生或者滑膜炎可导致初次手术后 1~1.5 年后症状复发。
术后注意休息,患手避免劳累、提重物,避免手及腕部过度活动,睡觉时患手垫高,防止手腕部受压,腕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
应注意休息,同时患手应避免劳累、提重物,避免手及腕部过度活动,睡觉时患手要垫高,防止手腕部受压。
腕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 10 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 10 秒钟的握拳活动。
开放手术后腕关节支具固定于中立位 3 周,术后主动屈伸手指,防止肌腱粘连,避免切口感染,术后 2 周左右拆线,2~3 周后日常生活中可以循序渐进的轻度主动活动患手,4~6 周后逐渐增加活动力度,但不建议做屈腕用力牵拉的动作,以保证软组织愈合成熟。
本病发生后应注意休息,同时患手应避免劳累、提重物,避免手及腕部过度活动,睡觉时患手要垫高,防止手腕部受压,腕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可以。
腕管综合征患者,每周参加两次针对提高上肢灵活性及改善错误姿势的瑜伽课程,每次 1 至 1.5 小时,持续 8 周,能够缓解手部疼痛的症状。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键盘操作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伤害。
使用计算机时由于频繁反复长时间手腕悬空,高速、单一和重复敲击键盘,肢体处于强迫姿态,很容易出现腕管综合征。
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是避免腕管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键盘应放置在身体正前方中央位置,以持平高度靠近键盘或使用鼠标,可以预防腕管受到伤害;
手腕尽可能平放姿势操作键盘,既不弯曲又不下垂;
肘部工作角度应大于 90 度,以避免肘内正中神经受压;
上臂和前身夹角保持 45 度,此时身体和鼠标的距离比较合适,并尽可能放松,以免使用鼠标时身向前倾;
确保使用鼠标时手腕伸直,坐姿挺直并最好使用优质背垫,双脚应平放地面或脚垫上。
显示屏放置在身体前面的高度以不使头部上下移动为宜,当坐正之后,双眼应与屏幕处于平行直线上,确保显示屏的亮度适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脑桌椅以及键鼠套装也很重要。
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 10 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 10 秒钟的握拳活动。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和日常工作、生活习惯有关的疾病,要预防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在平常工作中应该注意保护腕部,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长时间的手指或手腕的使力动作。
平时操作电脑时应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保持手腕伸直,不弯曲,也不过度伸展;肘关节成直角。
同时,要谨记时不时停下来休息,不要叫手腕不断重复相同动作。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 10 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 10 秒钟的握拳活动。
这段时间需配合理疗、康复师手法治疗、局部注射等多种方法,减轻疼痛、促进腕指的活动度,减少腕管内压力,组织粘连。
康复师手法治疗包括:腕骨间的关节松动,以增加腕关节的活动度;屈腕屈指肌腱的牵拉,减轻疼痛,增加手腕手指的活动度。
除继续进行急性炎症期的各种康复手段,其中神经松动和肌腱滑动的幅度可以较之前增加,手腕手掌的力量负荷可加大,还可加快拇指对掌、对指运动的速度。
该阶段还需增加手部的灵活性训练及手部精细运动的训练,为患者重返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做好准备。
患者可能还会伴随术前的各种症状:缝合线通常已经被拆除,切口还未愈合,手腕手掌存在肿胀,局部红斑,疤痕组织厚度增加。
在手的中神经分布区,如前所述中可能仍存在残留的感觉异常,手腕的疤痕和掌侧区一般还会有压痛。术后还会存在握力下降,手腕的活动度下降。
一般在腕管解压术后,医生会使用石膏夹板或绷带固定(最多 2 周),但防止关节僵硬,一般不会固定手腕。
针对存在的问题,腕管综合征术后康复训练如下:
功能重塑期及重返运动期,术后 4~6 周后的康复,根据患者日常活动及运动所需,增加相应的耐力训练和稳定性训练,不同人群训练内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