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余佳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3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04日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结石的部位及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1]。
根据胆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根据胆石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胆结石疾病是常见病,据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胆结石发病约占全球成年人口的 10%~20%[4],也就是说,100 个人中可能有 10 到 20 个人患本病。
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 40%,即 100 个老年人中可能有 40 个人患胆结石;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3 倍,多发年龄在 40 岁以上[1]。胆结石的发生率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而不断增加[4]。
胆结石有症状时需去消化内科或普通内科就诊,需手术治疗时,可能需要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者肝胆胰腺外科协助诊疗。
胆囊结石的具体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结石的部位、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
大多数病人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少数病人出现相关症状[3]。
有关系,胆囊结石可诱发急性胆囊炎。
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少部分患者可以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而且,约 95%以上的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伴有胆囊结石[5],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后果严重。
会。
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病史,是影响胆囊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有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6]。
流行病学显示,70% 的病人与胆结石有关,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是无结石胆囊癌的 13.7 倍,而且,结石的大小和患胆囊癌的几率呈正相关,直径3cm结石发生胆囊癌的比例是 1 cm 结石病人的 10 倍[7]。
胆囊结石患者应手术治疗,以防胆囊癌变的发生[6]。
平素无症状或略有上腹部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继发胆管炎时,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 Charcot 三联征。
肝内胆管结石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上腹和胸背部胀痛不适。多数病人因体检或其他疾病做超声等影像检查而偶然发现。
此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寒战、高热和腹痛[3]。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男女发病之比约为 1:2.5[10]。
女性多发胆结石可能与自身雌激素水平高,而雌激素会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胆固醇分泌增多、胆囊收缩能力下降,致使胆汁淤滞[8]。
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8]。
胆囊结石与息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又长了赘生物,多与炎症刺激有关,无法在胆囊内活动,且一般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不会导致其他器官损伤。
胆囊结石是由于胆汁长期淤积形成的,可以在胆囊内活动。
胆结石长期刺激产生炎症就可出现息肉。他们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因果性。
医生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B 型超声是最首选的诊断方法,可通过定期检查来尽早确定肝胆的病变。同时,腹部 CT、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检查手段都是防治的有效途径。
无症状胆囊结石合并以下情况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以下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大部分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比较明确,典型的如下:
以上情况是手术切除的明确指征[3]。
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应情况很有限,对胆囊结石的性质、数量、大小都有一定的要求,疗程较长。
口服溶石药物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副反应。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适用于胆结石直径较小的患者,且结石质地较疏松;而对直径较大,且质地较为坚硬的结石,冲击波碎石则难以将其完全粉碎,使碎石能够通过胆囊管排除体外。
因此非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胆结石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切除胆囊后,如果进食高胆固醇、蛋白质、脂肪的食物后,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和腹胀。
切除胆囊后,会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可能增大。
另外,切除胆囊可能会提高反流性食管炎及胃、十二指肠发病率。
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由于其有很高的近期复发率而在 20 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直到如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因此目前保胆取石应用较少,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保胆取石才可重新被人们审视和选择。
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