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俊君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胆管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输送胆汁的管道,分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等,其中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称为肝内胆管。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为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胆管系统的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后期可诱发胆管梗阻、感染、狭窄等。
无明确病因,患者可无自觉不适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无症状、不引起肝功能损害者无需治疗。
较常见,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约 16.1%,发病率仅次于胆囊结石,呈逐年增加趋势。
一般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微上腹部不适、隐痛,急性期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时表现为明显腹痛、发热、黄疸(Charcot 三联征)。
肝内胆管结石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结石的位置、是否造成梗阻及感染。
常见的并发症有胆道感染(Charcot 三联征)、胆道梗阻所致的胆汁淤积,严重时可以引起肝脓肿甚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病情迁延不愈。
结石和感染长期刺激胆管上皮可继发癌变,文献报道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为 2.4%~10.0%,而胆管细胞癌患者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高达 17.0%~27.0%。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不明确,常常与胆管先天异常、胆道感染、胆管梗阻所致胆汁瘀滞、胆管寄生虫及代谢因素有关。
胆管先天异常者如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反复胆道感染及代谢异常者容易得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
一般不遗传。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诊断该疾病,影像学检查包括b 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等,B 超和 MRCP 首先推荐使用。
B 超为无创性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数量及大小,故首选。
MRCP 可以清晰显示胆管的形态结构,尤其在显示胰胆管系统方面更加优越。
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与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容易混淆,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区别。
首选肝胆外科(或肝胆胰腺外科),如果医院没有这个科,可选普外科或者消化内科。
没有症状无肝功能损害的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症状且有肝功能损害的肝内胆管结石根据结石部位、大小、数量选择保守或者手术治疗。结石自行排出可能性不大。
肝内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熊去氧胆酸,对于溶解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作用,该药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腹泻、头晕、头痛等,但发生率不高。
内镜治疗一般在ERCP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
常见并发症为:
术后需注意的是:
手术风险包括麻醉风险、出血、胰腺炎及感染等,术后应注意预防感染,观察发热、腹痛、血像情况,监测血、尿淀粉酶情况,对于肝切患者还需要监测肝功能,警惕肝衰竭。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复查,术后需常规复查B超及肝功能。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原则为: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驱除病灶、通畅引流,大多数时候可以取尽结石,但是该病也易复发。
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死亡,但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肝硬化有一定的死亡率。
容易复发,常常与先天性胆道异常、胆道感染、胆管梗阻所致胆汁瘀滞、胆管寄生虫及代谢因素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食谱应遵循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鱼类、瘦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摄入充足的热量,按时用餐,忌暴饮暴食。
患肝内胆管结石的人应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因为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此外还需注意休息,适度运动。
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按时用餐,切勿空腹时间过长导致胆汁淤积,忌暴饮暴食。
定期复查,若有不适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