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位于左上腹,左肋弓(手可以摸到的,胸廓下方由肋骨所形成的弓形曲线)后方,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
它是由被膜包绕脾实质组成的,内含大量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滤血及储血功能,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脾脏在胚胎时的造血功能,在出生后会逐渐退化,基本消失。
脾脏内侧中央处有一条「沟」,是脾脏的血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叫做脾门。外伤导致的脾门撕裂会使血管受损而引起腹腔内大出血。此种损伤,一般都要及时进行脾切除手术。
根据损伤的部分可以分为三型:
因为脾脏血液供应丰富,破裂后会发生出血,所以脾破裂的临床表现与出血和失血有关,其具体的表现主要与内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脾破裂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的病人,病情危急,如果手术不及时,可能死亡。据统计,脾破裂的死亡率约为 10%。
脾破裂的原因有两类,外伤性破裂和自发性破裂。
部分病人受伤后 48h 以上并无临床症状,其后才会出现脾破裂失血的表现(如脉搏细弱、血压低、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等),甚至比一般的脾破裂要严重。
其表现延迟出现的原因多样:早期脾被膜下破裂出血、压力增大导致原本尚未破损的被膜最终破裂;或者是脾周围原本堵住破裂口的血凝块脱落引起再次出血;或者是创面出血速度缓慢等。
脾破裂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脾破裂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全脾切除术、介入栓塞治疗、保脾手术。
不一定。对于部分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可能可以治愈,但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需承担随时急诊手术的风险,一旦病情恶化,需立即急诊手术。
对于生命体征正常、早期休克易纠正且不伴有其他腹腔脏器损伤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 CT 等可以帮助医生对脾破裂的部位和损伤程度进行判断,如果破裂范围较大,即使生命体征尚且正常,也不宜选择保守治疗。
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要注意绝对的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在此期间,患者可在床上翻身,但动作不可过大或过于频繁。
同时家属一旦发现患者腹痛加剧、血压下降、全身湿冷、反应迟钝冷漠或难以叫醒,要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
大约 2 周左右。期间还要复查 B 超、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无出血、病情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尝试下床,但仍以休息为主。
脾破裂保守治疗出院后复发的概率较低。复发一般都有诱因,如病人再次遭到外力撞击、从事重体力活等。
复发后治疗的选择,依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量大者,应急诊手术。
对于早期生命体征不稳、腹腔内大出血甚至休克,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进出脾门的大血管撕裂、脾脏损伤广泛、脾实质中心碎裂、大量脾组织失活、高龄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严重的患者,还是选择全脾切除术。
全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术后发热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对于成人而言,全脾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全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影响较大,可能出现凶险性感染。
另外,有研究表明,脾脏参与抗肿瘤免疫,脾切除术后可能机体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会减弱。
全脾切除术后的凶险性感染在切脾后数天或终生均可发病,一般发生在术后 2~3 年,发生率较低,以婴幼儿多见。
早期起病突然,可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等,发展迅速,继而出现全身性感染,多个脏器功能的衰竭,死亡率很高。
对于婴幼儿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脾。为了防止婴幼儿全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的发生,可以将脾脏的 1 / 3 切成薄片或小块埋入腹腔内大网膜囊内进行自体移植,以期待这些脾脏碎块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凶险性感染」的发生率。
保脾手术是在达到止血目的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部分脾脏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婴幼儿。
手术方式有很多种,大多都是针对脾脏创面进行止血或者切除损伤的脾段,常见有生物胶粘合止血、射频消融止血、单纯缝合修补、脾破裂捆扎、脾动脉选择性结扎、部分脾切除等。
保脾手术方式很多,各有特点。
对于部分脾脏虽然损伤程度范围较小,但生命体征又不平稳,不适合保守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保脾手术,但是进出脾门的大血管必须是完好的。
各有优缺点。
保脾手术后复发几率较低。复发可能与手术创面的血痂脱落、手术部位遭到外力撞击等。复发后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量少,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出血量大,要将剩余脾脏全部切除。
可以。无论是保脾手术还是全脾切除术都可以做,但是腹腔镜手术治疗脾破裂对手术者的技术和病人选择要求都很高。目前该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推广。
相对于手术而言,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止血速度快。
介入栓塞治疗是经股动脉穿刺,在导丝引导下置入导管到脾动脉并通过造影找到出血动脉,注入碘油、明胶海绵等止血材料栓塞出血动脉,使其停止出血,与开腹进行的选择性脾动脉结扎术在原理上类似。
但介入栓塞治疗有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决定是否输血,原则上能不输血就尽量不输血。
有的出血量较多的患者,术前就得开始输血,一般血红蛋白小于 70 g / L 需要输血。若在 70~100 g / L 之间,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来确定,比如冠心病、或者老年患者可能需要酌情输血。
输血可能出现发热、过敏反应、感染或其他血液传播疾病(如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发热和过敏反应可能与异体输血的免疫反应有关。现有检验手段不能完全在献血环节杜绝极少数情况时发生以上感染。
自体血回输是将腹腔内的积血收集,然后经过仪器过滤、抗凝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它可以避免输异体血的相关并发症,而且可以节约血资源,缓解用血压力。
但是对于开放性损伤、合并胃肠道损伤的患者,腹腔内积血已经被污染,不能行自体血回输。
出院后患者仍以休息为主,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行走、穿衣,避免劳累、参加体育活动、提重物、碰撞等,防止脾脏再次破裂出血。间隔 1~2 月后于门诊复查,了解血肿的变化。
脾破裂手术都是急诊手术,一般没有什么特殊准备。
家属需要做的是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获知相关手术风险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部分用血紧张的城市,家属需要进行亲友互助献血,才能让病人得到充足的血液制品。
脾破裂根据损伤程度和治疗方式不同,可以定为 6~10 级伤残不等,具体的定级要携带相关病历资料去专业的法医机构进行鉴定,并开具证明。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医保是不报销,自发性(病理性)脾破裂可以报销。如果买有意外保险,可以报销,具体需向购买保险的公司进行咨询。
出院后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碰撞。按照医生的嘱托,1~3 个月到门诊复查,做个 B 超或 CT 检查,了解腹腔有无积液。
脾破裂患者手术后可以适当锻炼,以步行为主,要注意休息。
不用吃药。只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干重体力活等。
脾破裂主要与外伤有关,生活中,注意安全,减少外伤,对于预防脾破裂比较有帮助。
自发性的脾破裂,多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上,积极治疗导致脾大的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脾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