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帮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9日
腹壁肿瘤,通俗解释就是长在腹壁的肿瘤,其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可能是各种致瘤因素共同作用于腹壁组织,如各种致癌物、放射线等,最终导致肿瘤形成。
腹壁肿瘤生长部位表浅者,易早发现,部位较深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患者常常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做腹部检查才被发现。而对于那些有症状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壁肿块和局部不适。
腹壁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部分患者术后还需要辅助放、化疗治疗。尽管统一称为腹壁肿瘤,但腹壁肿瘤也有良、恶性之分。
总体来说,腹壁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多可以达到治愈,但腹壁恶性肿瘤预后多较差,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
腹壁肿瘤并不罕见,如我们最常见的腹壁脂肪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总体来说,腹壁良性肿瘤相对常见,腹壁恶性肿瘤相对少见,甚至罕见,如腹壁淋巴管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腹壁所包含的组织,如皮肤、肌肉、脂肪、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均可形成相应的肿瘤。
因而,若按肿瘤来源组织类型分类,腹壁肿瘤可分为皮肤附属器肿瘤、肌肉肿瘤、脂肪肿瘤、血管肿瘤、神经肿瘤、淋巴管肿瘤等。
此外,肿瘤有良性、恶性、交界性之分,若按肿瘤性质分类,腹壁肿瘤可分为腹壁良性肿瘤、腹壁恶性肿瘤、腹壁交界性肿瘤。
良性肿瘤有脂肪瘤、横纹肌瘤等,恶性的包括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黑色素瘤等,交界性肿瘤有腹壁硬纤维瘤等。
最后,恶性肿瘤还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恶性肿瘤指的是原发于腹部的恶性肿瘤,继发性的腹壁恶性肿瘤一般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而来,称为腹壁转移瘤。
通常病名中,以「瘤」结尾的肿瘤一般是良性的,以「肉瘤」、「癌」结尾的一般是恶性的,比如脂肪瘤是良性的,而脂肪肉瘤是恶性的;横纹肌瘤是良性的,横纹肌肉瘤则是恶性的;皮脂腺腺瘤是良性的,而汗腺癌、皮脂腺癌是恶性的。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特例,如黑色素瘤,它的名称是以「瘤」结尾的,但其实它是皮肤黑色素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此外,腹壁恶性肿瘤还包括腹壁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腹壁纤维肉瘤、腹壁淋巴管肉瘤、腹壁转移瘤、腹腔间皮肉瘤、腹膜癌等。
腹壁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组织类型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腹壁肿瘤部位表浅者,早期易发现,常表现为腹壁异常新生物或腹壁肿块,如毛细血管瘤、皮样囊肿等。
腹壁肿瘤部位较深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常在体检、局部受到撞击引起疼痛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做腹部检查才被发现,如腹壁深部脂肪瘤、腹膜间皮细胞瘤等。
部分患者因肿瘤体积太大或生长速度过快,最终压迫周围组织,从而引起腹壁不适,如巨大腹壁硬纤维瘤。
腹壁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为肿瘤出血、感染、局部溃疡等。
部分腹壁恶性肿瘤,若累及腹腔脏器,还可出现腹水、肠梗阻等并发症。而对于晚期腹壁恶性肿瘤,还可以出现贫血、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腹壁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几大因素有关:
各种致瘤因素,如接触致癌物、放射线照射等;
遗传相关,如腹壁神经纤维瘤,部分患者有本病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因素有关,如婴幼儿血管瘤,其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
所有人都有可能发生腹壁肿瘤,不同的腹壁肿瘤其好发人群不同。
如血管瘤,多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率约1.1%~2.6%,女性高于男性;
如硬化性血管瘤,多发生于成年人;
如老年性血管瘤,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患者;
如腹壁硬纤维瘤,好发于30~50岁有妊娠生育史的女性、腹壁手术史或外伤史者、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患者。
首先,医生详细的体格检查不可缺少。其次,腹部B超、腹部CT、腹部MRI、腹部肿物的穿刺活检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不可缺少,因为对于一些位置比较浅表的腹壁肿瘤,如腹壁血管瘤,简单的查体就可以明确诊断。查体还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活动度等。
腹部 B 超:可以帮助鉴别肿瘤是来源于腹壁还是腹腔脏器,肿瘤血供是否丰富,界限是否清晰等。
腹部 CT: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位置、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是腹部增强 CT,对明确肿瘤的边界、良恶性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优势突出。
腹部 MRI:对于不能以及不愿意行腹部 CT 检查的患者,如孕妇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给予腹部MRI检查。对于部分肿瘤,腹部 MRI 对肿瘤范围、边界的显示更加精确。
腹部肿物的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腹壁肿瘤主要位于腹壁,做腹部B超时并不需要空腹。
腹部增强 CT 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能行此检查。为了避免造影剂过敏,检查前患者需要行造影剂的皮试测试,皮试阴性者方可检查。
对于身体内含有金属物体的患者,如含血管支架的患者,不能行腹部MRI检查,因为金属的伪影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
腹部肿物的穿刺活检为有创检查,存在疼痛、出血、感染等风险。穿刺前医生要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并完善相关穿刺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常规等检查。
疝气多位于双侧腹股沟区、脐部、腹部伤口处等腹壁薄弱位置,其包块通常较软,部分可还纳入腹腔,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内含肠管等。
而腹壁肿瘤可位于腹壁任何地方,质地通常较韧或硬,不能还纳入腹腔,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实性肿物。
腹壁肿瘤主要归属于腹壁外科或普外科;
另外,年龄小于14岁的患者也可前往儿外科就诊;
腹壁血管瘤也可前往烧伤整形科或皮肤科就诊;
腹壁皮肤附属器肿瘤患者也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不同的腹壁肿瘤其治疗手段各有不同,但主要手段还是外科手术。
良性肿瘤进行局部切除即可痊愈,也就是肿瘤有多大,就把多大的肿瘤「挖掉」即可。
恶性肿瘤单单切除肿瘤往往不够。虽然不同的恶性肿瘤需要切除的范围不同,比如横纹肌肉瘤需要切除肿瘤位于的整条肌肉,隆突性皮纤维肉瘤需要切除肿瘤周边3cm的组织,但原则还是相似的——也就是需要做扩大切除,以避免肿瘤复发。但即使做了扩大切除,腹壁恶性肿瘤的普遍特点还是容易复发,因此反复多次手术的患者不在少数。
除了手术治疗以外,放、化疗也是腹壁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部分腹壁恶性肿瘤还可以选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的腹壁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对于晚期的腹壁恶性肿瘤,尽管经过了上述一系列的治疗,但其预后普遍较差,难以治愈。此外,内分泌治疗(腹壁硬纤维瘤)、激素治疗(腹壁血管瘤)、激光治疗(腹壁血管瘤)也是腹壁肿瘤的治疗手段。
除了出血、感染、周围组织损伤等手术常见风险,对于体积较大的腹壁肿瘤,还存在术后腹壁缺损、腹壁外形改变、疝形成等风险。最后恶性肿瘤还存在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
大部分腹壁肿瘤患者术后无特殊后遗症。但对于体积较大的腹壁肿瘤,术后可能出现腹壁缺损、腹壁外形改变、切口疝等后遗症。
需要复查,但、良恶性肿瘤的复查时间略有不同。
对于腹壁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术后1月需复查术后恢复情况,如无特殊,后面每 6~12 月复查一次,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随访时间。
而对于腹壁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术后1月复查术后恢复情况,后面每3月复查一次,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延长或缩短随访时间。
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腹壁 B 超、腹部 CT、腹部 MRI 等。腹壁恶性肿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随访方案定期门诊复查,以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时处理。
几乎所有的腹壁恶性肿瘤均容易复发,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黑色素瘤、腹壁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腹壁纤维肉瘤、腹壁淋巴管肉瘤、腹壁转移瘤、腹腔间皮肉瘤、腹膜癌等。
一般情况下腹壁肿瘤术后不影响正常饮食。只有在手术范围扩大至腹腔,如切除了部分肠道,术后需禁饮禁食一段时间,待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并逐渐过度至正常饮食。
由于腹壁肿瘤的病因并不明确,故患者术后正常健康生活即可,无特殊注意事项。健康生活原则如下:
在饮食上注意多吃水果、蔬菜,荤素搭配合理;
如果是素食主义者的话,注意多吃大豆类来补充蛋白,每天保证300 mL 牛奶,避免缺钙;
注意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用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
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用含盐高的调料;
少吃腌制的菜、肉等食物;
戒烟酒;
注意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运动,以有氧运动和力量运动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
每天保证足量的睡眠,不要熬夜;
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腹壁肿瘤一般不影响生育。只有在腹壁恶性肿瘤转移至睾丸、卵巢等生殖系统器官时才会影响生育。若患者接受放、化疗治疗,需听从医生建议后再进行备孕。
由于腹壁肿瘤病因并不明确,无法有效针对病因有效预防。唯一能做的只有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如有毒化学致癌物、放射性射线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腹壁肿瘤的方法之一。
由于大多数腹壁肿瘤早期无特殊症状,按时规律体检是尽早发现腹壁肿瘤的唯一途径。此外,一旦发现有腹部包括、腹部不适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尽早诊断,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