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头皮受到损伤却没有发生裂伤,反而因血液淤积在头皮下形成头皮血肿,通常是因新生儿产伤、外伤引起 [1,2],大的血肿比较难吸收。
头皮血肿一般表现为红、肿、痛,有包块等症状,可通过物理、手术、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缓解。
根据血肿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皮下血肿:因皮下组织有纵行纤维隔,这类出血比较局限,血肿量少;
帽状腱膜下血肿:这类组织呈疏松蜂窝状,不受颅缝限制,血肿可波及全头;
骨膜下血肿:这类一般局限于颅骨范围内,不跨过颅缝 [1]。
头皮血肿常发生于新生儿产伤中,是新生儿与婴儿的常见疾病 [2],暂无具体发病数据,发病率与医院产科水平有关。
血肿:表现为头皮颜色变红,有隆起,皮肤温度略高于正常皮肤温度。
包块:触碰血块可有波动感,且较软,局部有压痛感。
如果头皮血肿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继发感染或脓肿,若血肿进一步扩大,严重者可引发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3,4]。
此外,头皮血肿可能会骨化从而转变为硬块,导致颅骨突出变形,影响外观 [3]。
新生儿产伤:多因分娩或使用产钳引起。胎儿凝血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出生时头颅通过产道受到过度挤压,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淤积在头皮下,就会发生头皮血肿;此外,胎儿出生时,如产钳使用不当,会损伤新生儿头皮,也会引起头皮血肿 [3]。
外伤:如受到钝器、摔倒等意外伤害,造成头部淤血,也会引起头皮血肿。
神经外科、儿科、急诊科。
通常会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等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头部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CT 检查了解颅内情况,多可确诊。
体格检查:检查头部肿块大小、位置、硬度等情况,是否出现触碰血块有波动感、变软等症状,初步判断病情。
CT 检查:主要是排除颅内异常情况,观察出血情况 [3]。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进行血常规检查及炎症指标检查,了解是否存在休克风险及继发感染。
MRI 检查:如血肿难以消除,必要时可以作颅脑 MRI 检查,排除颅内是否出现肿瘤等病变。
一般情况下,皮下血肿或血肿较小可以自行吸收,无需特别处理;但若血肿体积较大,应及时就医 [4]。
如果有全身症状,发热、哭闹不安、惊厥等必须去医院急诊就诊。
物理治疗
加压包扎:目的是加快血肿吸收,促进愈合。受伤后应及时将头皮周围血痂清洗干净,建议用无醇碘伏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加压包扎,等纱布变干后及时更换,保持伤口清洁 [2]。但儿童患者在此治疗过程中可能配合度不够,使得治疗难以继续,因而需要家长协助配合。
手术治疗
引流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引流,将血肿抽吸出来,然后对伤口进行无菌纱布敷贴,有时需要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
外科手术:如果肿块较大无法进行抽吸引流,或血肿骨化发展为硬块影响外观,需采取手术治疗进行矫正 [3],需要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5],主要是用于控制感染,可能引起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局部反应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对本药过敏者等。
维生素 K1 注射液:肌肉注射,促进血肿的吸收 [2]。
孕妇在孕期应在正规的医院进行产检,及时了解胎儿情况,避免发生胎儿过大、胎位不正等情况,如果发生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产前准备。
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安全防护,远离钝器,老人和小孩应注意安全,防止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