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长永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又叫「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栓形成是血液成分凝固成固态的过程 [1],在动脉中形成的叫动脉血栓,在静脉中形成的叫静脉血栓。
两种情况。
静脉血栓主要为红色血栓 [3],即肉眼观呈暗红色 [1]。常因血液高凝和淤血所致。
动脉血栓主要为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 [1]。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形成。
存在这种可能。
人体内有形成血栓的物质,也有溶解血栓的物质。所以,血栓存在自行消散的可能,但具体是否能溶解,需要看血栓的大小和血栓的新旧程度 [3]。小的、新鲜的血栓可被完全溶解、吸收、消散 [3]。
有一定概率。
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多见,脑静脉血栓形成、内脏静脉血栓形成、上肢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等较少见 [4]。
其中,内脏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安全。尤其肺栓塞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有研究显示,其 7 天病死率为 1.9%~2.9%,30 天病死率为 4.9%~6.6%[5]。
可分为内脏型与外周型,浅表型与深部型,全肢型与局段型,近端型与远端型,中央型、周围型与混合型 [3]。
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每年 1‰~2‰。
此外,静脉血栓形成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生率相当,但年轻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6]。
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常见症状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突然肿胀、疼痛、青紫,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
肺栓塞: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深静脉血栓症状:肿胀和疼痛,但可能非常轻微,甚至不存在。慢性期可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 [10]。
浅静脉血栓症状:临床表现类似于一种炎症过程,即「血栓性静脉炎」,常被误诊是感染,经常导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典型的腿部浅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腿部病变的浅静脉变硬、增厚、变红、疼痛,触摸时温度高 [7]。
腿部的深静脉和肺动脉 [4],最常见的是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7]。
会。
并非如此。
随着国内医师对肺栓塞认识和诊治水平的提高,我国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住院病死率逐年下降,由 1997 年的 25.1%,降至 2008 年的 8.7%[8]。
近 10 余年在国家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下急性肺血栓栓塞病死率进一步下降,用「肺栓塞严重程度和早期 (住院或 30 天) 死亡风险评分表」评分为中危和低危的患者只要经过正规治疗基本都能转危为安。
研究表明,简化的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为 0 分的肺栓塞患者 30 天死亡风险 1.0%;评分大于等于 1 分的肺栓塞患者 30 天死亡风险 10.9%[9]。
有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前二者最为主要[11]。
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较多,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骨折后肢体制动、肿瘤等 [10]。
常见。
脑卒中、心功能衰竭、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都是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 [10]。
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及子宫增大,导致下腔静脉压迫,孕产妇下肢深静脉内容易形成血栓 [8]。
胎儿分娩后,子宫缩小,下腔静脉压迫解除,下肢回流变得通畅,已形成的血栓就会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并形成肺栓塞。
不建议,误诊风险极大。
因为疼痛、肿胀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有症状,下肢丹毒、下肢动脉急性闭塞 [3]等也会导致下肢肿痛。
胸闷、胸痛、咯血等表现也不是肺栓塞的特有症状,胸膜炎、肺炎、心肌梗死也会引起胸闷、胸痛等症状。
血液科、呼吸内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
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危险因素人员,在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需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有胸闷、胸痛甚至咯血时,需警惕急性肺栓塞。
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症状为患侧肢体肿胀、胀痛、酸胀或者沉重感,小腿和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包括皮肤瘙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甚至反复溃疡形成 [12]。
需要借助血管超声来区分,若静脉内查及血栓则为静脉血栓形成,若无血栓则考虑为静脉曲张。
但二者常同时出现,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原因之一,可引起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内也容易形成血栓。
在一定情况下可以。
大多数需要治疗,只有小的、新鲜血栓才可被体内溶解血栓的物质溶解掉 [3]。
可以,但药物种类有限制。如华法林不推荐使用 [8]。
有抗凝禁忌证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大块血栓再次脱落,加重病情。注意,已经抗凝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不推荐。
至少 3 个月 [8],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治疗。
至于后续是否继续,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危险因素以及出血风险评估利弊后决定。
主要看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能否去除,以及治疗是否及时。
病因能去除、治疗及时,则治愈可能性就高。
复发风险较高,为每年 > 5% 或 > 15%[9]。
控制饮食摄入的总热量,改变饮食结构,食谱应以低饱和脂肪、低反式脂肪与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3]。
抗凝治疗期间,尽量避免食用带刺、坚硬的食物,防止消化道损伤引起出血。
不建议。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按摩容易使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加重病情。
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不宜运动。 因为运动会导致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加重病情,建议在规范治疗基础上,经医师评估后再运动。
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至少需每 3 个月复查 1 次。 具体复查时间目前无指南或专家共识可供参考。
目前指南无相关建议。 但适当摄入茶叶、辣椒、葡萄酒有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
预防有助于使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下降,但并非能彻底避免患静脉血栓。
注: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