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于增鹏小儿外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2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幽门是胃的出口,食物经过口腔咀嚼、食管传送后通过胃的入口贲门进入胃内,与胃液混合并经过初步研磨,经幽门排入十二指肠。幽门呈多层次的管状结构,由内向外包括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HPS)是由于幽门管肌层(幽门括约肌)异常增生肥厚,导致幽门管管腔狭窄并延长,胃内容物无法顺利传送进入十二指肠的一种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剧烈呕吐,严重者可致完全梗阻,多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最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有报道称发病率因地理位置、季节和人种不同,非洲、亚洲发病率低,而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1-3‰),寒冷地区较温热带高发,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 4 倍,早产儿比足月儿多见。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由于病例均为新生儿,本病被归属为先天性疾患,但有报道指出死产儿尸检中几乎见不到本病,且本病较少合并其他畸形,并且本病多在患儿出生 2 周左右出现明显症状,因此有理由相信本病事实上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目前认为,本病与下列因素相关:
根据典型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本病诊断并不困难:患儿出生 2~3 周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含奶瓣,查体可见胃型及蠕动波,触诊可扪及右上腹橄榄样包块。
对于症状体征并不典型(如未见胃型、未触及确切包块)的患儿,腹部 B 超为首选的检查,通过 B 超测量幽门肌厚度有助诊断,正常时不超过 3 cm,通常厚度超过 3.5 cm 即可诊断幽门肥厚。
B 超检查前及检查中应注意:应在患儿平静、不呕吐时进行检查;为了排除胃腔内气体干扰,检查前应进食少量糖水,检查中胎儿应取右侧卧位。
对于症状体征、B 超征象均不典型的患儿,可进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即对患儿喂食钡造影剂后,通过 X 线摄片、透视等,判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管腔形态及蠕动情况。本病在 X 线钡餐检查上的典型征象是幽门管「线样征」、「双轨征」、「鸟嘴征」等。此检查最主要的缺点是电离辐射(X 线)暴露。
此外,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B 超、钡餐)均无法确定的患儿,或因症状不典型需要鉴别其他疾病的患儿,可考虑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最大的优势是直观,可夹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缺点是侵入性操作,需要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
早产儿发生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后,呕吐、胃型及蠕动波一般不及足月儿发病时剧烈,呕吐后可能并无食欲增强,且超声诊断标准可能不适用于早产儿。
对于住院的早产儿,呕吐、体重减轻等可能会被归因于脓毒血症,因此如果反复血培养阴性、静脉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应警惕本病的可能。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般会选择小儿外科、新生儿科、胃肠外科或者消化内科就诊。
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根治性手段。
幽门环肌切开术是治疗本病的标准手术方式。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
胃十二指肠粘膜穿孔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肌层切开过深过长、术后胃内气体液体过多等都可能造成粘膜穿孔。术中轻柔操作,术后患儿禁食水 24~48 小时、加强营养支持,可减少穿孔发生。
此外,营养状况差、发育迟缓的患儿由于腹壁薄、伤口愈合慢,容易形成腹壁疝、切口感染甚至开裂。手术结束时逐层对拢缝合、术后腹带加压包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可减少腹壁疝、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效果非常确切,近远期疗效均十分满意。患儿术后大多呕吐停止或明显缓解,即使术后仍有轻微呕吐,也是以溢奶为主,呕吐量、频次较术前已大大降低,可迅速的恢复正常喂养、改善营养状况。患儿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基本无异。
近年来有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本病的报道,但该方法应用时间短、例数少,近远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观察。
理论上来说,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不能有效的破坏幽门环肌的环状结构,疗效并不确切。因此最好仅在估计患儿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或幽门环肌切开手术的前提下,尝试这种治疗方法。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