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假性肠梗阻是一大类肠梗阻的总称,是指在没有可阻塞肠内容物流动的解剖结构性病变的情况下,小肠或大肠出现梗阻的表现。
由于对该类疾病认识不深,学术界也缺乏相关共识,目前对该类疾病的命名、分类十分混乱,一般来说,按照病情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假性肠梗阻两种,按部位可分为小肠和结肠假性梗阻两类。
急性梗阻最常见的急性结肠假性梗阻(又称为 Ogilvie 综合征),而慢性假性肠梗阻是一组发病持续超过 6 个月,以肠蠕动紊乱为特征,异质性很强的小肠和/或结肠疾病。
一些学者也将痉挛性肠梗阻、急性肠扩张、麻痹性肠梗阻等归为假性肠梗阻范畴。
该病大多表现出典型的急性结肠梗阻症状,即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中老年多见,男女发病比 1:1.5。
本病历史上有多个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其还有许多不解之处,曾用名包括:大肠绞痛、麻痹性大肠梗阻、功能性大肠梗阻、非机械性大肠梗阻、非梗阻性结肠扩张、结肠郁积、盲肠梗阻、急性巨结肠等等。
慢性假性肠梗阻是在没有器质性病变阻碍肠管蠕动或阻塞肠腔的情况下,由于胃肠动力严重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疾病,以肠管的无序蠕动为特征。
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起病急骤。其中,尽管腹部明显膨隆,但患者自觉腹胀、腹痛较轻,是该病等特征之一。
腹部平片或 CT 提示结肠明显扩张。
如果治疗不及时以致发生肠缺血、肠穿孔,则出现发热、寒战、全腹剧痛等全身炎症反应及弥漫性腹膜炎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胃内容物反流、胸骨后烧灼感等,这些症状可呈急性、复发性或慢性表现。
急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绞痛、腹部膨隆、恶心呕吐等,急性发作之后,病人可能无症状,但更多见的是症状稍减轻但持续存在。
此外,由于肠道传输功能受损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体重下降,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腹泻。
慢性假性肠梗阻按照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又称为特发性,是指肠管自身疾病导致的慢性假性肠梗阻,按照累及的微观结构,又可分为三种亚型:神经病变型、肌肉病变型、间质病变型。其中神经病变型最常见。
继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可继发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结缔组织病等疾病,也可继发于全麻术中应用大量神经节阻滞药或应用氯丙嗪等药物之后。
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基础是: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未发现解剖结构病变的情况下,病人存在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并且有肠动力受损的证据。
因此,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腹部 X 线平片、CT、MRI 等)、内镜检查(胃镜、小肠镜、结肠镜)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肠动力障碍的其他原因,并进行肠动力评估(闪烁成像、胶囊内镜等)后才能明确。
闪烁成像是评估胃、小肠和结肠传输情况的首选方法,是让病人吞服掺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查专用膳食后,定时扫描接收腹部信号从而判断胃、小肠、结肠的传输动力。
需要与机械性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其他类型肠梗阻相鉴别。
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人大多数都可通过影像学、内镜检查发现导致梗阻的机械性因素,如黏连束带、肠扭转、肿瘤、粪石嵌顿等等。
中毒性巨结肠的病人存在发热、心动过速、神志改变及腹痛等全身性毒性反应的表现,该病病人常有严重的血性腹泻病史。
急性假性肠梗阻的处理目标与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相同,即肠管减压,使肠管穿孔和缺血的风险降至最低。
治疗的第一步是进行支持性治疗,并去除诱发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治疗基础疾病,例如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停用降低肠动力的药物,例如阿片类药物、钙通道阻滞等,并避免应用缓泻剂(乳果糖等)。
不让病人经口摄入任何物质,进行静脉内补液,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通过留置鼻胃管、直肠管等装置,进行胃肠道减压。
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卧床时应减少静止平卧,定时交替为左侧或右侧卧位。
支持治疗可持续 24~48 小时,大多数病人可病情好转。对于部分支持治疗后肠管仍持续扩张、梗阻无法解除的病人,在权衡利弊后,可在内镜下置入减压管或者施行开腹手术治疗。
确诊慢性假性肠梗阻后,都应确定其基础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慢性假性肠梗阻的治疗较为困难,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治疗,包括消化病医师、营养师、胃肠外科甚至移植外科医师。
该病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物(西沙必利、红霉素、甲氧氯普胺等)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对于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腹泻的病人需应用抗菌药物。
免疫调节剂治疗应仅用于由确定的基础炎症性神经病变所致的病人。
必要时需手术以建立排气排便或进食的通道,极少数的病人甚至需接受肠移植手术。
急性肠假性梗阻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存在并发症,肠缺血和穿孔是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有报道称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病人,如发生结肠缺血或穿孔,死亡率可高达 36%~44%。
慢性假性肠梗阻的病人中,儿童患者的远期结局通常较差,60%~80% 需要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脓毒血症、营养缺乏、电解质紊乱等等,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成人。
大约三分之一的成人患者需要长期场外营养,45%~80% 的病例会并发症。
急性假性肠梗阻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
慢性假性肠梗阻多继发于原发疾病,因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