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消化道出血是什么?

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症状,是一种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也是消化科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1]

根据出血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常见吗?

常见。据统计,每年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约为 50~150 / 10 万人,约占所有住院患者的 1%~2% (即 100 位住院患者中约有 1~2 位是消化道出血患者)[2]

其中,60%~70% 的消化道出血源于上消化道,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 100 / 10 万~180 / 10 万 [3]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人群有哪些?

  1. 患有消化疾病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胃癌等,消化性溃疡过深或者过大都会引起出血;肝硬化会导致食管静脉内压力增高,食管血管损伤引发出血;肿瘤表面坏死或者肿瘤破裂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故易患本病。
  2. 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易得本病。
  3. 生活习惯不良者:喜欢进食质地坚硬、油腻的食物,吸烟饮酒,熬夜等,会加重原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从而易得本病。
  4. 精神压力大的人:此类人群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较大,可增加胃肠道负担,从而易患本病。
症状

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 呕血:呕吐红色鲜血或咖啡样物。
  2. 便血: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粪便,有时为柏油样黑便。
  3. 腹痛:基于出血的不同原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
  4.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患者血容量不足,从而引发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血压低、心率快等症状 [4]
  5. 其他症状:本病患者还可出现呕吐、腹泻、里急后重(伴随着排便不畅、排便后肛门坠胀感)、发热等症状。

消化道出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1. 失血性休克:若患者出血量大且迅速,则会出现失血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四肢发冷、出汗、意识丧失等症状。
  2. 失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后,患者会因损失过多红细胞而出现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四肢无力等。
病因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小肠上部的溃疡,溃疡在一些诱因下(如细菌感染、外伤等)导致其过深或者过大都会造成消化道出血。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的患者,硬化的肝脏组织压迫肝内的静脉,导致静脉血流动缓慢,食管静脉内压力增高,容易损伤血管,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 [4]
  3. 食管憩室炎: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同的囊袋称食管憩室,而食管憩室炎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4. 肿瘤:肿瘤表面坏死或者肿瘤破裂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见于胃癌、结肠癌等 [4]
  5.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会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6. 食管损伤:食管异物、器械检查等对食管造成损伤,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4]
  7. 痔疮:粪便反复摩擦痔疮从而导致出血,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8. 全身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会引起凝血障碍,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4]

消化道出血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1. 不良生活习惯:如喜欢进食质地坚硬、油腻的食物(如瓜子、核桃、烧烤、炸串等),吸烟饮酒,熬夜,会加重原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从而诱发消化道出血。
  2. 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较大,可增加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本病,但具体的诱发机制尚不清楚。
诊断

消化道出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1.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触诊确定有无腹部包块,有无腹部出血点及静脉曲张等,并确定粪便的颜色,可辅助诊断。
  2.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用于了解患者出血的程度,辅助诊断病因 [4]
  3.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辅助诊断,可以检测粪便中隐匿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4]
  4. 内镜检查:主要指结肠镜、胃镜、胶囊内镜等,能够明确诊断出血的部位和出血程度,并进行内镜下止血,同时可以去除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5. 影像学检查:
    1. 腹部 CT:用于辅助诊断,有助于发现肿瘤、炎症等消化道自身的病变。
    2. 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检出速率为 0.1~0.5 mL/min 的出血,是检测消化道出血最敏感的放射影像学检查。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和腹部闪烁照相术进行小肠部位的检查,多次扫描可以发现出血部位有放射性浓集显像,则可作出出血的定位诊断 [5]
    3. CT 血管造影(CTA):可检查出活动性出血,如果血管造影明确出血血管,可进行介入操作止血。
治疗

消化道出血应该去哪个诊室就诊?

消化内科、急诊科、胃肠外科、肛肠科。

消化道出血如何治疗?

  1. 一般治疗[4]:
    1. 注意休息,如果出现头晕心悸,出汗及四肢湿冷等症状,应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等),定期复查血常规。
    2. 及时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 药物治疗 [4]
    1. 质子泵抑制药:常用药物为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酸碱度,促进自身凝血。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便秘、嗜睡、乏力等。
    2. 血管活性药物:常用药物为奥曲肽、生长抑素等,通过减少内脏血流,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可能出现恶心、眩晕、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
  3. 手术治疗 [4]
    1. 腹腔镜手术:主刀医师会在患者麻醉后进行腹腔镜探查,确定出血部位,并予以止血治疗(如结扎血管等)。适用于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患者,可减少手术创伤,清晰地探查全腹腔,可行性好、安全、微创。
    2. 剖腹探查术:当药物止血、内镜止血和介入治疗都不能起效时,医生会采用手术止血,通常采用剖腹探查。其优点是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出血部位的情况,缺点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较大。
  4. 其他治疗 [4]
    1. 内镜治疗:在胃镜或者结肠镜下进行治疗,包括注射止血药物、热凝止血、机械止血(使用止血夹夹住血管)。
    2. 介入治疗:将导管插入至出血病灶的供血动脉,并注入栓塞材料(如吸收性明胶海绵、聚乙烯乙醇等),使血管完全被阻塞,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5. 病因治疗:如果出血原因检查明确,比如胃溃疡等,需要进行病因治疗,避免再次出血。

消化道出血需要复查吗?消化道出血如何复查?

需要复查,遵医嘱定期复诊。

具体复查项目包括原发病相关检查以及凝血功能相关检查。

image

生活

消化道出血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1. 经过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不再出血,预后较好;
  2. 未经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失血性贫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消化道出血平常饮食应注意什么?

  1. 患者在术后需禁食 24 h~48 h,肛门排气后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各种粥类、牛奶),情况逐渐改善后需要改变为半流质食物(如豆腐羹、米糊等) [6]
  2. 注意加强饮食营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维生素(如苹果、橙子、菠菜、白菜等)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7]
  3. 戒除烟酒,禁食过于坚硬的食物(如坚果、瓜子等)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啡、浓茶等),以免刺激胃黏膜,不利于疾病恢复 [7]

消化道出血日常生活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多听舒缓的音乐,保持精神愉悦。
  2. 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 用药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得擅自改变用药频率或剂量,同时注意医生嘱咐的用药注意事项等。
  4. 术后患者应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预防

消化道出血如何预防?

  1. 有原发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2. 饮食习惯不良的人,应及时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餐规律,多吃新鲜的果蔬,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3. 心理压力过大的人,应注意情绪调节,多参加户外活动,常与家人、朋友沟通,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健康。
  4.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需根据医生指导,同时服用保胃药物,如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物,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