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常青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简单地说,肠扭转就是肠子发生了旋转,像被拧的衣服或被折得太厉害的软水管,这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血液供应,进而发生肠梗阻,引起剧烈的腹痛,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实际情况中,肠扭转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腰背部,早期腹痛在上腹和脐周;肠坏死、腹膜炎时有全腹疼痛,呕吐频繁,停止排气排便。
肠扭转是造成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在我国占第 3 位,约占肠梗阻的 14%。
肠扭转是一种特殊的肠梗阻,叫做「绞窄性肠梗阻」,扭转的肠管迅速发生坏死穿孔和腹膜炎。肠扭转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未能及时处理,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不一样。
常见的肠扭转主要发生在小肠、盲肠和乙状结肠,其中小肠扭转更容易发生。不过它们的总体症状相似,有腹痛、频繁呕吐、停止排气(不放屁)排便等。表现和治疗上的差别在具体问题中详细描述。
小肠扭转主要表现为:
突发的、持续的剧烈腹痛,疼痛可能延伸到腰背部;
早期腹痛的位置在上腹部和肚脐周围;
肠坏死、腹膜炎时有全腹疼痛,呕吐频繁,停止排气排便。
盲肠扭转主要表现为:
中腹部或右下腹部急性疼痛,并且是阵发性,逐渐加重;
恶心呕吐,不排气(不放屁)不排便;
按压右下腹会疼痛,腹部会呈现不对称的隆起,也就是一边高一边低,在上腹部可以摸到有弹性的包块。
乙状结肠扭转主要表现为:
主要表现为中下腹急性腹痛,阵发性绞痛,无排气排便,很明显的腹胀。
危险。
小儿急性肠扭转发病急、变化快、危害大,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危及小儿生命。
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但如果坏死的肠道过长,切除后剩余的正常肠管太短,则可能造成肠道吸收功能不良等后遗症。
肠扭转常见于这些情况:
饱餐;
食物内纤维残渣多;
便秘;
肠腔内有蛔虫团;
肠壁上有较大肿瘤;
先天性巨结肠;
外力推动(如身体突然旋转用力弯腰)。
统计发现:
小肠扭转好发于 20~40 岁间的青壮年;
盲肠扭转好发于 40 岁以下的成年;
而乙状结肠扭转则好发于 40~70 岁的中老年。
另外,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肠扭转导致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肠管血运不畅时出现肠胀气,但是肠胀气不是肠扭转的原因,也就是说只是肠扭转的其中一种影像学表现。
不会,肠扭转不是传染病。
不会。
和肠扭转比较像的疾病主要有:肠梗阻、肠套叠、肠道肿瘤等。
主要是站立姿势的腹部 X 线平片和腹部CT。
有时候可以,但不是首选检查。
因为在腹部 B 超下,不能明确地判断是否有肠管积气,不能看清楚肠管是否套叠,在医生的实际工作中,对于老年肠扭转(肿瘤等引起的肠扭转)有一定的帮助,所以,通常腹部B超不作为肠扭转的首选检查手段。
婴儿肠扭转常见的原因是肠道的结构异常,比如先天性畸形如系膜过长肠旋转不良、肠系膜动脉压迫症等,都可以引起肠扭转。不过在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严重时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呕吐(血)、便血等症状。
应该及时到附近医院的「普通外科」就诊。
需要。
肠扭转一经确诊,需要及时处理,而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能减少肠管切除,甚至避免迅速发生的坏死穿孔和腹膜炎,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小肠扭转治疗:
早期可先试用非手术疗法,主要有:
手术治疗
乙状结肠扭转治疗:
非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
盲肠扭转治疗:盲肠扭转应及时手术。
如果盲肠无坏死,将被扭转的盲肠复位固定,或进行盲肠插管造口通向肚皮外,引流出其中的各种液体,促进恢复,术后两周拔除插管。
如果盲肠已坏死,则要切除盲肠。
所有的盲肠扭转都应及时手术。
不能。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研究出针对肠扭转的特效口服药,一旦确诊是肠扭转,一定要及时住院治疗。
复发可能性比较小。
乙状结肠扭转手术术后会复发,但复发几率较低,资料统计为 2.2%~5%,平时活动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若进行体力劳动也要适量。
肠扭转非手术治疗好转后可以吃东西。
饮食要清淡,在充分促进肠蠕动的同时减轻肠管负担,减轻梗阻的可能性;
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胡萝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防止因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功能性肠麻痹引起继发性肠扭转;
建议少吃含纤维素过多的食物,避免肠道再梗阻。
饮食上主要是保证能量充足,满足身体的需要,比如高蛋白饮食,摄入适量脂肪,适时补充含钙铁食物等。
肠扭转后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大鱼、大肉、高油、高脂、高胆固醇的「大补」食物 (比如动物内脏、鱼籽、蟹黄、蛋黄、油煎油炸食物及含油多的糕点)、
另外,不要喝酒。
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在饱餐后立即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尤其是需要俯身弯腰和旋转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