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耐酸的菌,最适的生存温度为 37℃,所以它可以适应胃内的酸性环境。
幽门螺杆菌在人体内至少存在五万年,有可能会一直伴随人类的进化[1]。
幽门螺杆菌,可以寄居在人的胃黏膜,是导致各种胃病的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的以下几个特点,使它可以在人体胃内高酸性的环境中生存:
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很难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清除,一般需要规范的清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是比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
全世界范围内和各年龄人群中,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记录。
我们国家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平均每 100 个人中就有 59 个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2]。
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没有症状的。只有少部分感染者会表现出症状,比如上腹痛、 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低、口臭等。
一些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
某些胃部以外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跟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3]。
研究表明 80%~90% 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4]。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全世界范围内 80% 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 60% 以上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有关[1]。
不一定。
临床及流行病学的很多研究、调查都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大约仅有 1%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发展成为胃癌[4]。
因此,只能说,幽门螺杆菌明显增加了胃癌的风险,但不一定都会引起胃癌。
会。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但具体的传染路径尚不清晰。可能的传染途径为: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居住条件、职业、水源等有关。
高盐和盐渍食物(如各种咸菜、咸肉等)对胃黏膜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能增加持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
幽门螺杆菌被发现还可能存在于人的唾液、牙菌斑中或许可以造成自身感染,也可能引起人与人相互之间传播。因此,一定要养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牙菌斑的形成。此外,刷牙不能完全清除牙菌斑,需要定期去医院或正规的口腔诊所洗牙。以便能及时消除牙菌斑,不给幽门螺杆菌以「藏身」之地。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导致胃镜取样存在一定误差。而做碳 13 或 碳 14 尿素呼气试验,可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度做半定量评估,克服了胃镜取样可能存在的误差。
所以,如果没有上腹部疼痛,仅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年轻患者,可以选择非侵入性检查。如果是老年患者,因为要确定是否有胃癌等恶性疾病,通常建议进行胃镜检查[1]。
碳 14 为放射性核素,试剂费用低、检测方便,为其优点,但由于有少部分放射性,不适用于小孩和孕妇。
碳 13 是稳定的放射性核素,可用于小孩和孕妇,但试剂盒检测费用高。
这两种试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目前国际上推荐呼气试验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金标准」。
具体选用哪种方法一看选择的医院能提供哪种检查方法,还一个是患者自己的选择。
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目前正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体检通常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检查人体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关于检查结果的数值是否超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医院所使用的设备不同,标准值也都不同,且报告单上的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因为后者受幽门螺杆菌的数量和毒力两方面的影响。
如果体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尽早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都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以下情况进行根除治疗更有必要: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有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
由于我国有细菌耐药等情况,三联疗法已经不推荐使用了,只有在有药敏结果的特殊情况下才应用。
四联疗法的药物包括一种胃酸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和一种胃黏膜保护剂(铋剂)[4]。
四联疗法中的两种抗菌药物有多种选择、搭配,一般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和四环素。
无论采用何种方案,治疗原则上不要超过 14 天。国内外推荐的疗程为 10 天或 14 天,通常是 14 天方案。
既往的七天方案已被弃用[4]。
在停药结束治疗后,一般要间隔至少 4 周,方可复查是否根除成功。
过早检查的话,由于前期治疗药物的潜在影响,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出现假阴性(细菌还没彻底杀死但检查不出来)。
此外,注意检查时一定要确保之前的 4 周没有用过抗菌药物、铋剂,之前的 2 周没有用过各种拉唑、替丁等抑酸药物。
胃溃疡病人因有潜在恶变危险,无论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均应进行胃镜复查,同时检查溃疡及幽门螺杆菌。
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四周后进行,首选呼气试验[4]。特殊情况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比如对于同时存在胃溃疡的病人,因有潜在恶变危险,无论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均应进行胃镜复查,同时检查溃疡及幽门螺杆菌。
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幽门螺杆菌根除:
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没有按照医生说的服用药物,未按时服药、漏服药物,或者服药的方法不对,有些药物要空腹服用,比如胃酸抑制剂就需要在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
其次,幽门螺杆菌具有耐药性也会导致清除幽门螺杆菌失败。
另外,治疗前两周内服用过抑酸剂,四周内服用过铋剂、抗菌药物等,都会使疗效打折扣[4]。
对常规首选疗法治疗失败者,可以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补救或替代治疗;如果患者既往曾经用过甲硝唑或克拉霉素,那么再次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有条件者可在治疗前先做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此外,幽门螺杆菌的补救治疗并不要求与首次治疗间隔进行,尚无证据说明间隔治疗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一定。
有些患者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反而出现了反酸、烧心等症状,其实是这个人同时患有另一种「胃食管反流病」造成的。当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
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口腔问题如牙周炎症、龋齿等都有可能导致口臭。所以,只清除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会使口臭消失。
成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成功以后,很难再次感染。成年人根治幽门螺杆菌之后,年复发率不超过 1.5%[6]。
根据现有的数据,共餐时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发生在幼儿时期。
很多时候,大家认为的复发,多是根本没有根除成功,比如没有规范用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复查,导致患者以为「根除了」,实际上并没有根除,而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实是原来的细菌又活动了,并不是重新感染。
当前如果怀疑因为耐药导致治疗失败,优先选择更换抗菌药物组合方案进行补救治疗处理。
由于反复治疗后,会加重细菌的耐药情况,所以如果连续治疗两次都没有清除,建议间隔 3~6 个月之后再进行治疗。有条件可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关键要预防「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