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魏玮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食管是连接口腔、咽部与胃的一段管状器官。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即为食管癌[1]。
根据病理不同,食管癌可以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1]。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早期发现有助于改善预后。
治疗方面,多需手术治疗,部分转移者,需进一步结合放化疗。一般预后不佳,死亡率相对较高。
多见。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据 2018 年全球癌症数统计,全球新发食管癌病例数约 57.2 万例,在 32 种癌症中居第 7 位;死亡数约 50.8 万例,居第 6 位[2]。
一般会选择消化内科或肿瘤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就诊,晚期食管癌患者可选择放疗科就诊。
食管癌最常见的症状是吞咽困难。
在早期,症状常不明显,部分患者仅仅是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包括食物在通过食管的过程中有梗噎停滞感,胸口烧灼感,或者有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可感觉食物通过缓慢[1]。
初期梗噎停滞感常在喝水后缓解消失。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
在中晚期会出现食管癌的典型症状:进展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也难以下咽,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1]。
食管癌相关的症状多为:进食哽咽感,胸骨后疼痛,食管内异物感,如吞咽不下的感觉,食管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咽部干燥紧缩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的一种或多种,往往提示有患食管癌的风险,应尽可能早到医院进行食管癌的筛查,如胃镜、食管钡餐、胸部 CT 检查等。
在胃内容物的长期刺激下,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是为 Barrett 食管。Barrett 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3,4]。
食管癌的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食管癌的发生。目前已经发现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下:
X 线钡餐检查:可在无法进行胃镜检查时选择,能够观察到病灶部位及长度。常规X 线钡餐检查常不易发现浅表和小癌肿。
食管 X 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钡剂在癌肿点停滞,病变段钡流细窄;食管壁僵硬,蠕动减弱,黏膜纹变粗而紊乱,边缘毛糙;食管腔狭窄而不规则,梗阻上段轻度扩张,并可有溃疡壁龛及弃盈缺损等改变[1,3]。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检出食管癌最重要的手段,镜下直接观察食管癌形态,并且可以做相应的活检病理检查,早期明确病理诊断,为下一步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帮助。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在胃镜下还可以进行碘染色或者其他的染色手段,以更好的诊断早期食管癌[1]。
食管 CT 扫描检查:CT 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食管与邻近纵隔器官的关系。正常食管与邻近器官分界清楚,如食管壁厚度与周围器官分界模糊,则表示食管病变存在[3]。
食管内镜超声:可了解肿瘤侵犯的深度、对周围邻近器官的侵犯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3]。
病理检查:从病变部位取标本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5]。
手术治疗:
食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包括开胸或腹腔镜切除肿瘤,进行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4]。
食管癌患者确诊后,会常规行钡餐和胃镜检查,明确癌肿所处在食管中的分段,胸部 CT 检查观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确定能否进行手术切除[3]。
在我国,食管癌的手术切除率超过 80%。早期食管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获得根治[1]。
部分患者的食管癌病灶位于食管颈段,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或者食管癌发现时已经处在晚期并远处转移,手术获益不大,这部分患者会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这时可对局部进行放射治疗[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如高龄、上段食管癌、已发生局部侵犯的中、下段食管癌等,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放疗[1,4]。
另外,对于癌灶较大的肿瘤可进行术前放疗,以使癌块缩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切除率[3]。
化学治疗: 单独化疗效果差,多用两种或三种药物联合化疗,如紫杉醇、卡铂、卡培他滨等,适用于不能放疗或手术的晚期患者[1,4]。
内镜介入治疗: 即在胃镜下治疗食管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早期食管癌及不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是不错的选择。
入院后经检查证实食管病变广泛并累及邻近器官,如气管、肺、纵 隔、主动脉等[4]。
有严重心肺或肝肾功能不全或全身及营养状况差、呈恶病质不能耐受手术者[4]。
食管癌病变位于颈部的患者,往往无法行食管癌根治术[3]。
一般临床建议晚期患者(如:几乎不能下咽的患者)进行放支架,这是一个小型手术,把一个很小的支架放入病灶部位,撑开,扩充食管(瞬间撑开会有疼痛感)[3],以达到能让病人可以进食的目的,只能短期的延续生命。
支架治疗主要适合不能手术治疗且无法下咽的患者,或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或术后复发导致食管再次狭窄的患者。
总体而言,食管癌发现和治疗越早,患者的生存时间越久、生活质量越好。比如,黏膜层和浅层黏膜下层早期食管癌 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5%,即每一百位此类食管癌患者,超 95 人生存期可达到五年;而晚期食管癌的 5 年生存率还不到 3%,即每一百位晚期食管癌患者,不到三人的生存期可达到五年。
因此,食管癌要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
吻合口瘘: 目前食管癌切除术的普遍做法是将病变的食管手术切除,将切除后剩下的上下两端连接起来,连接处就叫做吻合口,如果连接处愈合不良或者不愈合,此即吻合口瘘。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还可能会继发吻合口狭窄,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吞咽情况[3,6]。
肺部并发症: 食管癌患者术前多有吸烟史及营养不良,且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的需要,对肺要作较长时间的挤压和牵拉。手术后病人不敢作有力的咳嗽排痰,因而可造成痰液在气管内潴留。
这些因素容易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术前戒烟、呼吸肌锻炼,术后鼓励咳嗽促进肺扩张、注意口腔卫生、精细护理防止误吸、止痛治疗,都有助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
乳糜胸: 手术中在分离食管时如果损伤了食管旁边的胸导管,可能导致胸导管内的乳糜液流入胸腔,造成胸腔内的炎症,同时导致机体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最后循环、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3]。
脓胸: 即发生胸腔内的感染,由于正常情况下食管腔内有细菌存在,因此食管手术属污染手术,手术后有发生脓胸的可能。一般通过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敏感抗生素的治疗,控制感染[3]。
胸胃排空障碍: 而食管癌手术是将食管切除,把胃做成管状,提到胸部来代替被切除的食管,手术后的胃称为胸胃。术后食物容量潴留在胃内,引发症状。
术后 4~6 天,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胸腔引流管有脓性或混浊液体引出,应该高度怀疑吻合口瘘的情况。此时应积极告知医生,及时处理,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3]。
术后常规检测体温,一般术后第 3 天会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等化验检查。如果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情况,应该积极寻找原因,患者及家属可以及时就化验结果咨询管床医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胸部手术在术后会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每天护理人员也会对 24 小时内的引流情况做相关记录,患者及家属注意引流瓶内液体的颜色及引流量的多少。
正常情况下,第 1 天引流瓶内的液体量会较多,且为淡红色液体,以后会逐渐的减少。如果引流量没有变少,反而增多,要怀疑有术后胸腔感染的情况发生。
如果出现乳白色的引流液,应该怀疑是乳糜瘘,如果是脓性液体,当怀疑脓胸的发生,这些情况都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这也是食道癌术后的并发症之一。 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食管的蠕动排进胃内。将食管切除,食物纯粹是靠重力下降直接进入胸胃,此种情况下如果发生胃排空障碍,通常称为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
胸胃功能排空障碍而导致大量胃内容物潴留,根据具体情况积极予以治疗,改善恶心、呕吐症状,促进患者胸胃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可通过安置胃管引流、胃管胃肠减压、空肠造瘘或胃液回输等治疗;并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和药物(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促胃肠动力药)调理胃肠道功能等处理[7]。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每于餐后躯体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伴有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感、咽下困难等症状。
食管癌术后患者饮食应取半卧位或坐位,可选用流食、半流食,宜少量多餐,吞咽动作要慢,更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避免餐后即平卧,卧时床头抬高 20~30 cm 裤带不宜束得过紧避免各种引起腹压过高。
出现反流症状后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治疗[8]。
首先要做的是禁食,采取静脉营养的方式或使用空肠营养管给病人补充营养[3]。
颈部吻合口瘘经切开引流后多数可以愈合;胸内吻合口瘘则需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吻合口瘘发生的时间、原先吻合方式等情况采用胸腔闭式引流、重新开胸吻合、吻合口瘘修补术及食管外置术等方式[3]。
同时应给予病人充分的营养,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优点是:微创、疗效好、恢复快、费用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缺点是不能进行淋巴结清扫。只适用于早期的黏膜内癌并且没有淋巴结以及局部转移的患者[5]。
食管癌术后复查的目的是检查是否有复发和转移,虽然复查不能阻止或延缓复发或转移,但有可能早发现,从而可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因无法预判肿瘤什么时候会转移、复发,所以复查的时间和内容都是一般规律,甚至可以说是习惯,具体复查内容要结合肿瘤的分期早晚和肿瘤分化程度。
以上是无特殊情况的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特殊不适情况,应当随时复查,以了解出现了什么情况。结合当地的医疗条件,复查在当地医院和手术医院都可。
有些食管癌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后,证实不能手术,往往采取肿瘤综合治疗的方式,建议治疗方式:进行常规化疗,并积极对症处理。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最初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历经化疗后,肿瘤的情况有所改善,又可以手术了。
一般而言,无法手术的患者,会进行化疗、放疗。在化疗出现耐药后,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性的使用靶向治疗,或者生物治疗。
预后和疾病发现的早晚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食管癌的预后还是非常不错的,5 年生存率可达到 95% 以上[2]。
由于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在中晚期,众多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调查显示,中晚期食管癌的预后非常糟糕,中位生存期在 18 个月左右。
传统的观点认为食管癌是一种外科疾病,即是需要手术治疗的一种疾病,目前依旧是手术治疗为主,化疗、放疗等肿瘤综合治疗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术后常规化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这是很多食管癌术后患者遭遇的问题,临床上称之为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手术过程中肋间神经损伤是其主要原因,而微创胸腔镜手术由于胸壁切口小,其术后疼痛反应较开胸轻微。
部分患者的疼痛经一段时间后可有缓解;同时,积极地采取止痛治疗,必要时到疼痛专科处理。
术后一般禁食禁水,待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可以开始进食。
开始进食后,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保持摄入最小限度的流质饮食(如米汤)大约 2 周,以免造成代食管压力过大、阻塞等,影响病情恢复或诱发严重的并发症。
此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