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10日
发生在结肠的恶性肿瘤就是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肿瘤之一,病因暂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疾病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1]。
早期结肠癌大多无明显不适,晚期可出现便血或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贫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癌细胞可以向全身各处转移,引发各种临床表现[2,3]。若需自测风险,可点击此处尝试。
目前结肠癌治疗的主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4,5]。结肠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有治愈的希望,晚期结肠癌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显著增高[6]。
结肠是消化道的终端部分,成年人的结肠平均长度约为 150 cm,主要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结肠与其下面的直肠共同组成我们常说的「大肠」[1]。
结肠是空腔器官,结肠壁有 4 层,由内到外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在结肠的周围还有一些淋巴结。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也能吸收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还能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功能主要发生于右侧结肠。此外,结肠能分泌碱性黏液和数种胃肠激素,可起到保护肠道黏膜、润滑肠道的作用[1]。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比较常见。
结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 110 万新发病例,约 50 万人因此死亡 [6]。我国结肠癌的高发年龄为 40~50 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 [7]。
早期结肠癌患者大多无明显不适,多数是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发现的。随着病情的进展,一般常有以下一些典型表现:腹痛、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部分患者还可在腹部摸到肿块,到了晚期还会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全身症状 [1,3]。
结肠壁由内到外分为 4 层,癌症侵犯的结肠壁层数越多、侵犯结肠周围淋巴结的个数越多,就意味着癌症越严重,分期越晚。
医生们常将结肠癌分为 1、2、3、4 期,4 期是最严重的,1 期是最早期。具体分期在此不再详述,多为较专业内容,可咨询主诊医生。
如果不治疗,肿瘤会不停的生长,最后会引起肠梗阻、出血、疼痛、穿孔等严重后果。
如果肿瘤转移到其它脏器,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例如结肠癌肝转移就会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减退、浑身乏力、黄疸等症状;结肠癌肺转移就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 [3]。
关于结肠癌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主要与胃肠道疾病、遗传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1,3,8]。
林奇综合征也称作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简单的说是病人具有一种遗传上的突变,这种突变能够导致很多癌症,包括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胃癌、子宫癌等。这类病人的子女中发生结肠癌的可能性高达 80%~85%,也就是说每 100 个林奇综合征患者的子女中,就有 80~85 个人可能会患有结肠癌 [1,3]。
如果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那么患者很年轻就可能得结肠癌,有些病人十几岁或是二十几岁就会患结肠癌。
而且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吸烟、饮酒、日常饮食高脂肪低纤维;且由于工作原因,缺乏锻炼,久坐或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容易诱发结肠癌 [6]。
绝大部分的结肠癌都来源于结肠息肉,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可以发展成为癌。息肉转变为癌症大约需要 10~15 年的时间 ,但对于有溃疡性结肠炎或是克罗恩病的病人,时间间隔可能要更短 [1]。
多数病人会经历从结肠息肉发展到结肠癌的过程。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也是两种容易发生结肠癌的肠道疾病,而此类病人则可以不经过息肉直接发生结肠癌,因此这类病人需要更密切的定期随访 [3] 。
医生会根据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等,进行综合判断 [2,6]。
肠道准备主要包括肠道清洁和减少肠道细菌两个方面充分,充分到位的肠道清洁能减少术中以及术后感染的风险,因此必需认真对待。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目前国内应用最普遍的肠道清洁剂,下面以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为例说明 [2]:
通常结肠镜检查是安全的,但的确也会发生一些风险。如无痛结肠镜检时需要进行麻醉,而麻醉可能会引发一些心肺问题;镜检本身可能会导致结肠穿孔;有时还会引起出血。
所以当结肠镜检后病人出现疼痛、血便、虚弱时应及时就诊。
一些结肠癌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如 RAS 基因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明确有无 RAS 基因的改变对选择治疗有帮助作用,如西妥昔单抗在 RAS 基因突变时无效;而 BRAF 基因突变的检测则有助于结肠癌预后的判断 [1,2,5]。
结肠癌容易发生肝、肺等位置的转移,转移后的治疗手段及生存时间同没有转移完全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在诊断后、手术前明确有无这些部位的转移,以决定治疗模式 [2,4]。
CT 与 MRI 显示转移灶的定位及清晰程度明显好于超声波检查,MRI 在软组织检查中的清晰程度又好于 CT,同时做增强扫描会更好的显示转移灶。
目前结肠癌治疗的主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1-4]:
手术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的切口比较大,但能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很小、愈合快,但若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1,2]。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要根据病情及病人的身体状态,不可一概而定,需要充分检查后与手术医生沟通后决定。
对于肝脏能够维持足够功能,能达到完全切除肝脏包块的,无肝外不可切除病灶的结肠癌肝转移,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 [2]。能够手术切除对病人长期生存意义重大。
仍需要做结肠镜检查,通常在术后第 1 年时需要进行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术后第 3 年进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然后每 5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结肠壁分 4 层,由内到外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在结肠的周围还有一些淋巴结。
如果肿瘤只是侵犯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没有血管、淋巴管侵犯,也没有淋巴结、肝肺等远处转移,这样的病人不需要化疗,剩余的其它病人大部分都需要进行化疗 [4]。
结肠癌术后什么时候开始化疗最佳?
如果身体状态恢复得可以,术后三周可以开始化疗。有研究表明越晚开始化疗会影响病人的长期生存 [2,4]。
如果病人需要接受化疗,通常化疗要在半年内完成。
不同的化疗方案、不同的人对治疗的副反应不完全相同,常见的副反应包括虚弱感,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此外还有皮疹、神经毒副反应等 [7,9]。
化疗结束后一周左右副作用可逐渐消失,期间可食用一些话梅、山楂来增加食欲,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强制进食而加重恶心呕吐 [10]。
手术只能移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细胞,而那些被遗留下来的肉眼不可见的肿瘤细胞会继续在体内生长,这样肿瘤通常会在术后 2~5 年内复发。
而化疗可以帮助去除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肿瘤细胞。通常同等情况下接受化疗的病人生存的时间会长于没有接受化疗的病人 [2,4]。
同时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如低脂肪高纤维饮食,适当运动,多摄入蔬菜等。
的确有一部分病人在术后化疗期间会出现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因此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至少 5 年内都应定期接受检查,如结肠镜、肿瘤标志物、CT、MRI 等检查 [2]。
放疗在结肠癌病人中应用较少 [4]:
通常来说副作用较少,只局限于受照射的部位。
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作用于肿瘤发生的关键环节来治疗肿瘤,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小于化疗,但常常需要与化疗联合作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用于治疗结肠癌的靶向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妥单抗、瑞格菲尼和阿柏西普 [4,5]。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多的是前二种靶向药物,并且厂家还有慈善赠药项目。
结肠癌五年总体生存率在 50%~60% 之间,也就是说每 100 个结肠癌患者中,约有 50~60 个人能存活至五年及以上。不同分期的五年生存率差别较大,1 期约为 90%~95%,2 期约为 80%~85%,3 期约为 60%~70%,4 期则不足 20%,因此提倡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2]。
消化内科、普外科、肿瘤科。
一般会因腹部不适,而选择消化内科就诊,具体治疗可能需要普外科、肿瘤科辅助。
由于结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所以只能通过规避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风险 [6-8]:
结肠癌越早发现,手术治疗后病人获得治愈的机会越高,待出现结肠癌症状再进行检查诊断的结肠癌通常分期都比较晚,治愈的机会明显降低。
结肠镜是发现结肠癌、或是有发展成结肠癌可能的肠道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从而进行早期治疗 [5]。因此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是预防与治疗结肠癌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结肠癌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大约 2% 的病人来自有结肠癌病史的家族。有结肠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同胞等患有结肠癌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增高。
此类病人应当在 50 岁时开始检查,或是早于家族中最年轻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的患者中)10 年前开始进行检查,检查手段主要是结肠镜。
例如,家族中最年轻的结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是 43 岁,那么这个家族成员开始结肠癌检查的年龄是 3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