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晓明眼底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眼外伤一般是由于外部因素(暴力、异物、化学因素)作用于眼部,所引起的眼部损伤[1]。
主要表现为眼部疼痛、肿胀、淤青,当伤及视觉器官(包括相关神经、肌肉、视网膜、晶体、角膜等)时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视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失明。
眼外伤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和非机械性损伤,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病因不同。
机械性眼外伤是由机械性暴力(如碰撞、斗殴、爆炸、锐器穿透)所引起的眼部损伤。机械性损伤根据眼球壁是否完整,又可以分为开放性眼外伤和闭合性眼外伤。
而非机械性眼外伤主要是由于化学物品烧伤、高温热烧伤、电离辐射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眼部损伤[2]。
眼外伤一般不会引起失明,只有在伤情比较重,出现眼球破裂、严重视网膜损伤、视觉神经损伤等情况时才会引起时失明。
眼外伤患者多为男性,以儿童(7 ~ 14 岁)和青壮年(18 ~ 45 岁)居多,其中工人和农民是比较容易受到眼外伤的人群,其次是青少年学生和学龄前儿童。
另外眼外伤是单眼失明的主要原因[2]。
眼外伤常表现为眼部疼痛、肿胀、淤青症状,局部可伴有皮肤挫伤、伤口出血等表现。
当伤及视觉器官(包括相关神经、肌肉、视网膜、晶体、角膜等)时,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视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1]。
机械性眼外伤会因为所受暴力形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钝性暴力会引起眼部钝挫伤,患者会出现眼组织(角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等症状)裂开、出血,患者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力下降。
锐器刺入眼组织穿透眼球,可能会伴有出血及眼内组织流出,患者常表现为明显的眼部疼痛、流泪和视力下降。如异物残留在眼内还可能会导致眼组织炎症反应,引起眼内组织浑浊及视网膜、视神经损伤[1]。
眼内异物是指致伤物穿破眼球壁进入并停留在眼内所引起的损伤,其对眼睛功能的损害巨大。
眼内异物根据其化学成分、异物大小、停留部位、有无细菌等情况有不同的表现。
一般刺激性较小的无菌异物,如:石、沙、玻璃、塑料等,可以耐受,对眼睛损伤较小。
刺激性较大的异物,如铁、铜、铝、锌等,会引起炎症反应,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异物较大含大量细菌时,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刺激,表现为眼部剧烈疼痛、头痛、水肿、充血、脓肿形成、视力严重下降,严重者会出现失明[2]。
眼外伤严重者可引起眼球破裂及白内障,患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另外如眼外伤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眼部感染,引起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引起眼部水肿、充血、角膜浑浊,出现眼部急剧疼痛、头疼、视力下降等症状,直至失明[1]。
眼外伤的病因大致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及非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原因包括由砖石、拳头、球类、跌倒所引起的钝性眼球挫伤,以及锐器刺入、切割所引起的眼球穿透伤。
非机械性损伤原因包括由化学物品溶液、粉尘、气体接触眼部所引起的化学烧伤,以及热辐射、强光、电磁辐射所引起的眼部损伤[2]。
患者需要详细告诉医生以下信息:
眼外伤需要做以下处理:
眼外伤患者如存在与外界相通的伤口时,需要缝针。在对伤口表面进行清洗,清除伤口异物及坏死组织后,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然后进行伤口缝合[3]。
绝大多数的眼外伤患者不考虑摘除眼球,即使是出现失明症状也很少摘除眼球。
只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视器官(视网膜、睫状体、脉络膜等)巨大损伤、缺损,在尽力修补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摘除眼球[2]。
眼外伤多数患者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眼的结构非常精细复杂,出现外伤后,少数患者由于视器官及神经损伤未恢复,仍然可能遗留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内压升高等症状。
眼外伤患者在眼部损伤之外经常还存在其他部位的损伤,为促进伤口恢复,饮食上需要加强营养,补充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肉、猪肉及各类奶制品等,同时需注意微量元素(钙、铁、锌等)摄入。
眼外伤治疗期间,需佩戴眼部保护罩,伤口部分需纱布覆盖,保护伤口,避免伤口感染,及伤口再次受伤。
如患者眼部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加剧、视力下降等表现时应到医院复查,避免出现眼内感染、交感性眼炎等并发症[2]。
眼外伤预防的关键在于加强眼部防护意识,尤其针对于儿童,要禁止玩弄危险玩具、放炮竹、射弹弓等[3]。
对于需要接触危险化工产品的工作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规范操作,减少化学药品眼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