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
就诊科室:眼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张禹

张禹急诊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CRVO)是什么?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一类常见的可导致失明的疾病。顾名思义,视网膜是看东西时,接受光线信号的一大片感光细胞、神经所在地,重要性可想而知。给它供应血液的是视网膜中央动脉,然后血液会从视网膜中央静脉流出,送回其他血管之后回到心脏。可以想象,如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如同供给视网膜血流的通道被堵住了,血液便会淤积在血管中,引起出血和水肿,还会造成局部区域的缺血,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 这一疾病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通常不伴有疼痛。

  •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常见于老年人,其中很多人都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此外,青光眼、服用口服避孕药、吸烟也与发病相关。

症状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都有哪些症状?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会引起疼痛吗?

视网膜中央静脉最主要的症状是看不清东西、视野缺损,绝大多数情况不引起疼痛,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会有疼痛产生。

要指出的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次发病往往只影响一只眼睛,有些年老的病人没能及时注意到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等发现时,已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根据病情轻重和表现不同,可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为非缺血型和缺血型。

  • 非缺血型是指眼底没有或仅有少量缺血区域,视力下降比较轻,下降过程也比较缓慢,有时需要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引起注意,往往恢复得也比较好。

  • 缺血型,则会在眼底形成大面积的缺血区域,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视力明显下降,甚至连眼前手指晃动都难以看清,且恢复困难。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会出现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吗?

人们用眼睛「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条连续的视觉「通路」,把视觉信号从「视网膜」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负责视觉信号处理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站的病变都会导致信号传递的受阻。

  • 在比较强的光线照射下,瞳孔会变小,即「瞳孔对光反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就是一条瞳孔、视神经、大脑的通路。

  • 如果一边眼睛的通路发生了病变,例如发生了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那么该眼的视觉信号传递就会减慢或受阻,该眼的瞳孔对光照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瞳孔缩小不充分甚至不缩小,说明该侧视网膜的病变比较严重,提示视网膜为缺血型病变。

  • 但是,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阻滞并不是确诊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唯一标准,确诊还需要结合眼底表现以及荧光造影等等。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如果不治疗,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若延误治疗,会发生黄斑囊样水肿,这是一种眼内黄斑区域的病变,会严重影响视力,引起视觉中心变暗、视物变形等。

  •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失明。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黄斑囊样水肿,是视网膜上一个叫黄斑的重要位置的病变,会引起视觉中心变暗、视物变形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黄斑囊性水肿,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其中之一。

这是因为血管内的液体渗漏、积聚在视网膜内部。

  • 如果发生了黄斑囊样水肿,会导致看东西变形,视力也会下降。

  • 通过眼底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 等手段,医生能够对黄斑囊样水肿做出诊断。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水肿治疗比较棘手,过去常常采用「格栅样光凝」,现在新型抗新生血管药物,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黄斑水肿的治疗。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为什么会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发生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缺血的视网膜会产生一种名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物质,当它到达眼球的其他部位时,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堵塞房水的流出途径,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正常情况下,在眼球内部不断地生成、流动着一种液体——房水,它维持着眼球的压力和正常形态,并保证细胞的新陈代谢。如果房水的流出受到阻碍,那么眼球内部的压力就会上升,位于眼球后方的视神经受到压迫而损害,会导致视力的迅速下降,这就是青光眼的基本发病过程。

病因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直接原因,是视网膜中央静脉内形成了血栓。作为视网膜内血液流出的唯一「通道」,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堵塞,会导致血液瘀滞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从而引起出血和视网膜水肿。由于血管病变,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眼底的血液供应,形成缺血区域。

  • 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内形成血栓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在视网膜内动脉和静脉通常相伴甚至交叉而行,如果动脉硬化导致管壁增厚,静脉受到压迫,或者血管本身存在炎症,都会导致血栓形成。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血液黏稠程度增高,同样是引起血栓的原因之一。

  • 总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是很复杂的,有时还会出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个吸烟多年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患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能性就比普通人群大,这一疾病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原因参与的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常见发病人群有哪些?

国外研究显示,大约每 1 000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随着年龄增长,患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能性会逐渐升高。大约一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都是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

  • 在 50 岁以上的该病病人中,有 2/3 患有高血压。患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病人,也有更高的几率患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但根据目前眼科门诊接诊情况来看,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倾向。

  • 此外,血管炎、青光眼、服用口服避孕药、吸烟也与发病相关。

  • 如果此前有过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有慢性肾衰竭正在接受透析,也要重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预防和监测。

诊断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缺血型和非缺血型是什么意思?如何区别?

诊断和鉴别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需要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鉴别诊断标准。

  • 大多数医生会通过是否存在「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即双眼瞳孔对光的反应能力是不是相同,以及眼底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等,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分型。
  • 通常,非缺血型患者的眼底没有或仅有少量缺血区域,视力下降比较轻,下降过程也比较缓慢,往往恢复得也比较好。缺血型患者的眼底常存在大面积的缺血区域,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视力严重下降。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可疑症状出现了,应该怎么做?有「三高」,平时看不清东西,会是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吗?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的原因有很多。老花眼、白内障、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等,也是「看不清东西」的常见原因。

  • 一旦您觉得视力有所变化,应该立刻去找眼科医生做详细的检查。因为以上疾病的表现、诊断和治疗各有不同,稍有疏忽可能错过治疗时机。
  • 此外,平时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对预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也是至关重要的。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做哪些检查可以诊断?

除了基本的视力、眼压、裂隙灯的常规检查以外,主要的检查手段有以下几种:

  • 眼底检查: 可发现视网膜静脉扭曲、眼底出血及水肿等。

  •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是一种特殊的眼科检查手段,能够明确眼底的血管情况,发现缺乏血液的区域。

  • OCT 检查: 可以用来判断黄斑水肿情况,指导治疗,一般是缺血型的黄斑水肿更严重。

  • 视野检查: 可以用来检查视野缺损情况,并判断疾病分型,通常缺血型的视野缺损更严重;

  • 视网膜电图(ERG): 用以判断疾病分型,非缺血型通常正常,缺血型则有明显异常。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您的情况,选择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全视网膜照相、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等。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做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时要注意什么?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是明确诊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重要方法。

  • 检查前,医生会为患者注射造影剂(即荧光素),如果对任何食物、药物的过敏史,或为过敏体质,或曾经有对荧光素过敏,请一定要告诉医生,以便引起医生重视。在造影剂通过脑血管时会有一瞬间的缺氧,可能导致头晕、恶心,但时间非常短,通过深呼吸能够很快缓解。

  • 荧光素血管造影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几率非常低。

    • 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毫无痛苦地完成检查,相反,临床上有时会见到过度紧张的病人发生恶心、呕吐甚至一过性晕厥等症状。放松的心情和与医生充分的配合可以帮助您更顺利地完成检查。

    •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有任何不舒服,应该立即告知医生,造影室都备有必要的抢救物品,一旦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医生会迅速为您进行急救。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看病时要特别说明自己的哪些情况?

有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需要与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进行鉴别,但通过详细的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素造影等辅助检查手段,绝大多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都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因此,及时就医并提供准确的信息格外重要。

在您因为视力下降去看医生时,最好充分和医生说明这些情况:

  • 看东西时是什么感觉?是看近还是看远不清楚?有没有变形的情况?有没有眼前飞舞的黑影以及闪光的感觉?有没有觉得视野里有暗点或者暗区?

  • 视力下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突然下降还是逐渐下降?有没有眼睛痛、头痛、怕光、流泪的症状?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

  • 如果您患有慢性病,请向医生说明,并且告诉医生病情的控制情况,如血糖控制得好不好,近期最高血糖达到多少,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等等。

在就诊时,您最好准备齐全以前的就医记录、检查报告等,最近服用的药物也请跟医生说明。如果记住全部药物有困难,带上药品包装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治疗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能完全治好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病后,视力的恢复因人而异,不同的患者之间相差很大。

  •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在发病初期视力的下降不太明显,那么及时治疗后,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恢复程度,但很可能无法恢复病前的视力。

  •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则几乎不可能恢复原有的视力,治疗的目标是阻止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如果并发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视力的严重下降几乎不可避免,还有很大程度的失明风险,必须及时治疗。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怎么治?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吃什么药能治好?

目前,还没有针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特效手段,也没有一种口服药物对这种疾病有特别的疗效。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主。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

  • 激光(眼底光凝)。

  • 眼内注射药物,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如对于非缺血型发生黄斑水肿的病人,可以玻璃体内注射抗新生血管的药物或者激素类药物。

  • 如果已经并发了较为严重的眼底出血,则需要进行玻璃体切除。

  • 部分患者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由血管炎等疾病导致,还需要通过激素治疗控制病情,但是对已经发生的阻塞没有逆转的效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为什么要进行抗新生血管治疗?

事实上这些新生血管的结构存在着先天不足,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迅速,并难以恢复。因此,及时的抗新生血管治疗是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的关键手段。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抗新生血管治疗有风险吗?

  • 的确存在风险:

    • 经过许多研究证实,抗新生血管药物眼内注射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具体包括高眼压、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
    • 此外,也有研究显示,长期(两年以上)接受大剂量抗新生血管药物,特别是阿瓦斯汀眼内注射的病人,患上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可能性稍有增加。
  • 风险并不可怕:

    • 以上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都是非常低的,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临床上仅有极少数病人会发生这些情况。
    • 以治疗新生血管为目的的抗新生血管药物眼内注射,一般仅需要几次注射就可以使情况大大改善,所用剂量也为常规剂量。
  • 因此,您不必过度忧虑抗新生血管药物的危险性,它为您视力改善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风险。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抗新生血管治疗过程要留意什么情况?

抗新生血管药物眼内注射的并发症包括高眼压、眼内炎、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

  • 在接受治疗期间,如果您出现了眼睛发红、疼痛、畏光、流泪,视力突然下降,眼前出现漂浮物或有闪光感,眼前有黑影等等,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是否出现了并发症。

  • 此外,尽管已经证明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加重血管疾病的几率非常低,但如果您原本患有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则请您密切注意自己的全身状况变化,如果有任何不适,需要立即到相应科室就诊。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光凝」治疗是什么?有什么用?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主要是指全视网膜光凝。如果您被诊断为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医生往往会建议您进行全视网膜光凝,目的是为了预防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全视网膜光凝防治新生血管的机制比较复杂,它可以从根本上去除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的物质,因此是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关键环节。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玻璃体切除手术」是什么?玻璃体积血有什么危害?

  • 如果发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了比较严重的玻璃体出血,因为大量玻璃体积血难以吸收。玻璃体积血的危害是:会引起视力不可逆转的严重下降,此时必须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以清除玻璃体积血,避免积血凝固、并附着在视网膜上,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

  • 一般来说,若未接受全视网膜光凝,等待 6~8 周积血仍未吸收,即需要进行玻切手术,并且在术中进行全视网膜光凝;

  • 若已经接受了全视网膜光凝,则可等待更长的时间,但如果积血已经导致了视网膜脱离,则必须尽快手术。

  • 若原本患有白内障,导致无法立即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医生常建议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在手术的同时完成眼内光凝。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手术的禁忌证有什么?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都完全能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仅有极少数病人,因为原本就有眼部疾病,或者全身状况很差,不推荐进行玻切手术。这些情况包括:

  • 某些感染性眼部炎症,如角膜炎、慢性泪囊炎等;

  • 存在角膜疾病,角膜浑浊导致看不清眼底;

  • 存在严重的虹膜病变;

  • 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视网膜脱离,伴有大量增殖性病变;

  • 眼球萎缩或视力完全丧失,没有光感;

  • 如果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脑疾病,如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患有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的病人,手术的刺激可能会诱发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此也不建议接受玻切手术。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玻璃体切除有风险吗?

玻璃体切除手术根据发生在手术中或者手术后,分为以下几种:

  • 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眼内出血(术前使用抗新生血管药物以及全视网膜光凝有助于减少眼内出血的发生),视网膜裂孔,晶状体浑浊等等;

  • 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前房渗出、出血;眼内感染、眼内炎;眼压增高;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

眼睛是一个精密而脆弱的器官,玻璃体切除手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干预,可能的并发症种类比较多,但通过手术医生的细致操作和术后的精心护理,很多并发症的危害可以降到最低。在进行玻璃体手术前,医生会充分告知手术的危险性,如果对这一手术有任何疑虑,也请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治好后还会复发吗?

有可能。

尽管没有确切的关于复发概率的数据,但临床上确实发现这样几种情况: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再次复发;

  • 另一只眼睛随后发病;

  • 另外,也存在原本患的是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治疗后又发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分支静脉阻塞再次发作的情况。

因此,及时、定期的复诊对您的病情稳定是非常必要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良好控制能够降低复发的风险,或使再次发生的眼部病变得到及时的遏制。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导致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该怎么办?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般发生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病 3 到 4 个月之内,这是一种难以治疗的青光眼,具有眼压难以控制、发展迅速、结果差等特点。

  • 一旦确诊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立即用药物降低眼压,待眼压稍稳定后,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以控制新生血管的产生,并及时进行全视网膜光凝。

  • 如果眼压难以控制,医生会建议您通过手术方式来降低眼压,具体方式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阀门植入术等。

image

生活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手术后,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 术后要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注意眼部卫生,不揉眼,滴眼药水过程要注意清洁;多关注自己的视力视野等情况,如果出现突然的视力下降、视野变化或者眼部胀痛、头痛、恶心等不适,要及时看医生;

  • 根据您的眼部病情、手术方式和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医生会告知您术后的注意事项,如限制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等,如有硅油填充还需取出硅油。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病人吃什么好呢?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患者有什么饮食禁忌吗?

眼科手术后应多吃清淡易消化、有利于大便通畅的食物,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除此之外,眼科病人没有特别的忌口,原来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少油少盐,控制好各项指标即可。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 一次发病意味着您的身体状况容易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发生,因此寻找病因,避免该眼复发或另外一眼再次患病,非常重要。

  • 如果原本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这些疾病。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有利于您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 适度用眼,避免外伤,可以避免您的眼睛状况变得更加复杂。

预防

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如何预防?

  • 如果已经确诊了可能会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管炎等,需要认识到这些慢性疾病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之间的密切关系,控制疾病的发展,对于预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非常重要的。

  •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定期随访、调整用药,如果感到不舒服及时看医生;
    • 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情绪等;
    • 对于疾病的具体控制措施,请与您的主治医生多加沟通。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