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偷窃癖的基本特征是存在反复的、无法抵制的偷窃物品的冲动,患者不是为了获得金钱或者使用物品而偷窃。尽管物品不值钱或者个体完全有能力支付,并且常常会把偷窃得到的物品丢掉或者送人,但是患者还是要偷窃。
不多。偷窃癖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特别低;但在被捕的商店偷窃者中,大约 4%~24% 有偷窃癖。
尚不明确。
目前只知道女性偷窃癖患者多于男生,比例大约为 3:1;而商店偷窃犯中偷窃癖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偷窃癖患者比例。另外,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成绩差、喝酒、抽烟、抑郁情绪等与偷窃行为显著相关。
满足以下 5 条标准:
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相应的解释。
生理上,可能是由于病理性的冲动增强和抑制功能的降低,即个体脑内的相关神经递质的浓度变化导致偷窃冲动的出现,而抑制冲动的脑区功能失调,结果就造成个体控制不住地想偷窃。
心理上,可能是想要通过偷窃获得刺激感,借此来减少抑郁情绪。研究发现 45%~100% 的偷窃癖患者会患上抑郁,并且经常是在偷窃癖出现之前就患上了。此外也可能是出于必须要偷窃才能减少偷窃的冲动想法。
不清楚。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证据表明偷窃癖会遗传。然而与普通人相比,偷窃癖患者的亲属会有更高的风险患上强迫症或者物质使用障碍。
目的不同。普通的偷窃犯一般是故意偷窃,目的是为了使用物品或者换成钱。另外一些青少年偷窃犯可能是把偷窃当作一种仪式,用来表现自己的叛逆、勇敢等。而偷窃癖则不在乎偷窃的目的,纯粹为了偷窃而偷窃。
有可能。有偷窃癖的人常常会有强迫性购物的情况,也可能患有抑郁(特别是重性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特别是酒精使用障碍)等疾病。
看程度。偷窃癖必须治疗的情况主要发生在频繁偷窃,对自身造成法律、职业或者生活威胁的时候。当偷窃癖对生活没有显著影响时,患者不一定会寻求治疗。
不能。虽然还没有非常有力的长期追踪证据支持,但目前的研究发现如果不对偷窃癖加以治疗,偷窃冲动可能会一直存在,不过中间可能有短暂的间歇期不去偷窃。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尚处于经验性使用的阶段,还没有被公认推荐的药物。涉及到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阿片拮抗剂等。
心理治疗的效果也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只有一些零星的治疗成功的案例。心理治疗较为有效的仍然是认知行为疗法。
无法确定。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建议持续服用药物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此外,由于偷窃癖会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因此具体的药物治疗时间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医嘱服药。
可以治得好,无法确定是否永远不复发。目前的研究表明服用药物或者进行心理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并且在 3 个月到 2 年内仍然稳定。但是尚没有超过 3 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建议寻找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建议寻找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偷窃癖基本上是生理上的冲动和抑制能力失衡的结果,如果不加以治疗,无法自行好转。
看情况。需要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想要某样东西或者卖了换钱,很可能是普通的偷窃习惯,家长要进行合理的教育。如果孩子本来就拥有偷窃的物品却仍去偷窃,或者偷了之后只是放着囤积,很可能是偷窃癖,建议及早寻求治疗。
不会。偷窃癖并不是为了获得金钱而去偷盗,而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偷窃冲动。因此,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能患偷窃癖。
不一定。但是盗窃惯犯中患有偷窃癖的比例会更高。
很难。偷窃癖的典型特征便是无法抑制的偷窃冲动,类似于吸毒成瘾后对毒品的冲动一样,很难简单通过意志力克服。
虽然如此,可以考虑借助一些心理治疗的技术帮助自己克服。例如通过使用别的行为替代偷窃,或者采用暴露疗法等减少偷窃症状,不过这些方法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不清楚。目前只发现偷窃癖与物质滥用、抑郁症等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远离酗酒、吸毒等行为、预防抑郁等方法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清楚直接预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