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毒品或精神活性物质存在明显的渴望,即「想」的感觉,如想吸毒、想抽烟,尽管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明显的问题或危害,但依旧继续。
多次想戒,但欲罢不能,有时控制不了毒品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的量和次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剂量已不能让吸毒者达到当初的快感,或者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吸毒者所追求的感觉。
停止使用或者减少毒品或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剂量,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即戒断症状,而恢复使用或恢复原有剂量可以使这些身体不适减轻或消失。
吸毒行为影响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等。
耐受性增加:原有的毒品剂量已不能让吸毒者达到当初的快感,例如原来吃 1 粒摇头丸就「嗨了」,现在吃 1 粒没啥感觉;或者说需要增加毒品的剂量才能达到吸毒者所追求的感觉,即现在得吃 2 粒摇头丸才能达到当初吃 1 粒的快感;
戒断症状:停止使用或者减少毒品或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剂量,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躯体依赖模型认为在戒毒过程中会出现令人不快的身体不适,正在戒毒的吸毒者为了减轻这些躯体不适只好重新吸毒(即复吸)。
正性强化模型认为吸毒时会产生心情愉快、舒适、满足、「爽」的感觉(即产生快感),吸毒者为了寻求这些感觉而反复吸毒。
动机敏感模型认为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激活参与了对成瘾物质产生渴望的心理过程(此过程为动机凸显),而反复使用成瘾物质导致了这种渴望的增强(即敏感化)。
对立过程模型:在使用成瘾物质后,首先产生初始情感反应如愉悦体验称为 a 过程,在停药后机体会自动产生与初始反应相反的体验如不舒服,称为 b 过程,反复使用成瘾物质导致成瘾者在停止吸毒时有持续的不愉快体验,从而驱使成瘾物质的使用。
异常学习理论认为成瘾是因为成瘾物质促进了异常的学习。
成瘾疾病模型认为物质成瘾是一种疾病而非道德问题,疾病模型分为:
易感性模型:强调遗传因素对物质成瘾的作用。
药物暴露模型:认为成瘾物质的使用导致脑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成瘾。
所使用的毒品类型,有的毒品戒断症状严重,有的则没有那么强烈,甚至症状轻微。
每天吸毒的量:一般来说量越大,症状就越明显,但并不绝对。
吸毒的频率和时间:一般来说,每天吸毒,并且超过 2 - 3 周才会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间歇吸毒,例如只有周末吸毒,往往症状轻微。
心理因素:如自我心理暗示可能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