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急性应激障碍是什么?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最早于 1994 年由美国精神病协会(APA)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引入概念并确定相关诊断标准,之前一般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或「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属于「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它具有这类障碍的基本特征,例如:

  • 在接触灾难性或不幸事件之后出现症状

  • 症状突出表现为:

    • 快感缺失
    • 烦躁
    • 外化的愤怒
    • 攻击性行为
    • 分离性症状
  • 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或是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除了这些基本特征外,急性应激障碍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急性起病、病程短暂。

个体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立刻(一小时之内)出现症状,一般几小时至一周内症状消失,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 若症状在三天内消退,这表明该个体具备健康的心理恢复功能,不进行诊断
  • 若症状持续三天以上,这表明个体出现了心理障碍,难以恢复,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进行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
  • 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这意味着急性应激障碍已发展为其他精神障碍,需要重新进行诊断
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有什么表现?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指个体接触创伤性事件之后的三天到一个月之间,发展出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再历、负性心境、分离、回避和过度警觉:

  • 再历:指与创伤性事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重新经历,相关的记忆、梦境、思考或悲痛的再次出现,具体包括:

    1. 侵入性记忆:关于创伤事件的痛苦记忆不可控制地反复在脑海浮现。这些记忆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被相关刺激物所激发(例如汽车爆胎声激发对枪声的记忆)。这些侵入性记忆包括而不限于:

      • 认知性的想法:例如对事件画面的想象、对创伤事件的评判等
      • 五官感觉:例如感受到房屋起火中体验到的热感
      • 情感体验:例如体验到即将被刺的害怕
      • 生理反应:例如体验到差点溺死时的呼吸急促
    2. 梦境重现:反复重温痛苦的梦境,内容与创伤事件相关,或与创伤事件中的重要威胁相关。例如经历过战场的士兵,在梦境中反复受伤;经历过虐待的人,反复在梦境中受他人施暴。对于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情境闪回:感觉部分创伤事件正在此时此刻重现,个体的行为好像真的在重新经历创伤事件一样。这种感受及相关行为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情况下,个体对当前的实际环境完全丧失意识。对于幼童,创伤相关事件的重演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例如交通事故中幸存下来的儿童,可能会在游戏中专注而痛苦地反复让玩具车相撞

    4. 线索唤醒:一些有该障碍的个体,没有对事件本身的侵入性记忆,但是当接触到与创伤事件类似的事件(例如在经历过飓风后再次经历大风天)或类似的躯体感受(例如曾经经历过烧伤的人再次体验到高度的热感)时,个体会体验到强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应

  • 负性心境:

    1. 指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的情绪(例如幸福、快乐、满足,或与亲密、温柔、性有关的情绪),但能体验到负性情绪(如害怕、忧伤、愤怒、内疚、愧疚等情绪)
  • 分离:指一种意识上的改变,具体包括:

    1. 脱离自身的感觉(例如从房间的另一边看到自己,也称现实解体、现实感丧失、自身真实感丧失),或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扭曲看法(例如感受到东西正在慢速移动,意识涣散、看东西恍惚,对通常能够理解的东西无法觉察、感知或思考)

    2. 分离性遗忘(不能回忆起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且不是由于脑损伤、酒精或毒品等其他因素)

  • 回避:

    1. 指尽量回避和创伤事件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痛苦回忆、想法或感受,例如拒绝讨论创伤性体验、回避对情感的体验(例如通过过度饮酒麻痹感受)

    2. 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创伤的外部提示(包括人物、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或情景等),例如回避相关新闻报导、拒绝回到创伤发生的工作场所、回避与那些分享同样创伤经历的人互动等

  • 过度警觉:指个体处于高水平的警惕状态,具体包括:

    1.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睡眠中断
    2. 易怒: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快速表现出攻击性言语或行为
    3. 敏感:对潜在威胁高度敏感,包括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例如在飞机事故后害怕乘飞机)和无关的(例如害怕心脏病发作)
    4. 认知受损:难以集中注意力(例如难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对话),难以记住日常事件(例如忘记自己的电话号码)
    5. 对未预期的刺激反应强烈:对巨大的声响或别人突然的举动表现出强烈的神经过敏(例如受电话铃声的惊吓)
病因

急性应激障碍是什么导致的?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直接或间接接触实际的创伤性事件所导致的。

创伤性事件包括

  • 严重的暴力事件,例如性暴力、躯体攻击、战争、抢劫、儿童躯体或性暴力、绑架、恐怖袭击、酷刑、虐待、拘禁等
  • 重大的自然灾难,例如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暴发、大面积火灾、飓风等威胁生命安全的伤害
  • 严重事故,例如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飞机失事、严重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突发性医疗事故等

与创伤事件的接触方式包括

  • 自身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 亲自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
  • 由他人转述得知亲密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的身上发生创伤事件,这样的事件必须是暴力事件或严重事故,不包括自然死亡
  • 自身极端暴露于创伤事件发生后的细节中。这类指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创伤性事件令人作呕的细节,例如急救人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等,但不包括通过手机、电视、电影或图片接触创伤事件细节

当压力是人际暴力,且由他人刻意为之(例如酷刑、强奸),急性应激障碍可能会特别严重。

压力的强度越高,离应激源越近,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会越大。

诊断

急性应激障碍如何诊断?

需要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在经过详细的面谈和信息收集后,才能给出诊断。

诊断的标准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在起因上,遭遇过创伤性事件且快速发病。更多详见问题「急性应激障碍是什么导致的」
  • 在表现上,在再历、负性心境、分离、回避和过度警觉五类症状(共 14 种表现)中,患者有超过九种具体症状表现,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更多详见问题「急性应激障碍有什么表现」
  • 在时间上,症状至少持续三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并且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的一个月之内
  • 在影响上,患者存在明显的痛苦,并且社会交往、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自理等各方面都难以正常进行
  • 同时,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药物或酒精)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且不能更好地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

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什么区别?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几乎相同,鉴别点主要在发病的时长上:

  •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遭遇创伤事件后马上发病,发病事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则是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发病,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

急性应激障碍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吗?

不一定会。

  • 急性应激障碍(ASD)一般在一个月内结束,较少维持到一个月后,因此总体上,急性应激障碍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比例较低
  • 即使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维持超过一个月,症状也可能在后续的一个月内缓解,并不发展为 PTSD,可能恢复正常,也可能转换成非 PTSD 的精神障碍(例如抑郁症)
  • 研究发现,如果症状持续一个月,大约有 20%~30% 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 大约只有 50%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应该如何评估?

急性应激障碍可以借助以下工具进行评估。

  1. 适用于成年人的工具

    1. 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rief Interviews for Posttraumatic Disorder, BIPD)
      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IPD)是由国际创伤性应激研究学会(ISTSS)前主席 John Briere 于 1998 年编制、2004 年修订而成,包括三个筛查表,分别用于识别和诊断由于明显的创伤事件导致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短暂精神病障碍(BPDM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IPD)也是一个半结构访谈提纲,可以在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结合会谈,灵活使用:

      • 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的一个月内,如果出现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例如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或紧张症的行为),可以考虑是急性应激障碍
      • 如果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可以考虑是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 如果创伤事件发生后,上述症状持续在一个月以上,无论有无明显的精神病症状,都要考虑是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的三个筛查表,可以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

      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 Acute Stress Disorder Interview, ASDI)与急性应激障碍量表( Acute Stress Disorder Scale, ASDS)

    2. 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SDI)是由临床心理学家 Bryant 等人,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诊断标准开发的。该访谈问卷是一个结构化的临床访谈问卷,由 19 个项目构成,由临床医生使用,用于辅助急性应激障碍(ASD)的诊断。
      Bryant 等人在 ASDI 的基础上,开发了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问卷,是五点量表,由 19 个项目构成,由患者进行填写,主要用于评估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的严重程度。

    3.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SASRQ)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最初斯坦福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 Spiegel 等人编制,临床心理学家 Cardeña 等人将 98 项的 SASRQ 版本修改为 30 个条目,是国际上评估急性应激障碍(ASD)常用量表。

      该量表的 30 个症状条目,具体包括分离症状 10 个条目、对应激事件的回避症状 6 个条目、对应激事件的再体验症状 6 个条目、高警觉性症状 6 个条目、社会功能损害 2 个条目。SASRQ 是自评问卷,五点量表,主要用于评价 ASD 的症状表现,无法对 ASD 做出诊断。

    4. 受灾人群简明筛查问卷

      受灾人群简明筛查问卷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编写的,是一种非标准的经验性问卷。主要用于灾后筛选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内容包括:

      • 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 背景资料(既往创伤经历、既往和现病史、人格特质与易感性)
      • 灾难或危机经历(应激刺激的客观事实和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 灾难发生后的反应(即当事人接受此测验时的身心健康状况)
      • 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前者如积极自我保护与问题解决,后者如依靠酒精等方式回避问题)
      •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

      筛查应在灾后两周内完成。

  2. 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工具

    1. 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hil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CASRQ)

      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ASRQ)是由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医生 Winston 等人编制而成,适用于 9~15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该量表以学生版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为基础修改增补而成,其将五点量表更改为更简单的三点量表以更适用于儿童;并增加了 18 个项目,以进一步评估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分离症状和负性情绪。

    2. 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The Acute Stress Checklist for Children, ASC-Kids)

      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ASC-Kids)由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医生 Kassam-Adams 博士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急性应激障碍(ASD)的诊断标准编制而成,适用于 8~17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该问卷是一个简洁使用的自评问卷,总共包含 29 个项目,三点量表,旨在评估儿童在接触潜在创伤事件后,在第一个月内的急性应激反应。

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能治好吗?

能。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一周内可以缓解,并且症状一般不超过一个月,经及时治疗,精神状态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处理不当,症状超过一个月,急性应激障碍将转换为其他精神障碍,需要重新诊断。

急性应激障碍应该如何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即心理危机干预:

  • 治疗的基本原则:及时、就近、简洁
  • 治疗的主要目的:尽早消除创伤个体的病态应激反应,减少其随后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能性
  • 治疗的基本方法: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 治疗的关键时间:灾难发生后 24~48 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 24 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 心理治疗

    基本应对措施:

    • 改变环境:让受创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 建立关系:帮助者对受创者表达理解(出现各种生理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与共情(能够感受到你的恐慌和忧虑),表达帮助的意愿(我想要帮助你少一些痛苦),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
    • 培养能力:通过一些技术,帮助受创者建立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通过合适的应对方式,缓冲压力带来的伤害。具体的技术包括如下:
    1. 放松技术

      放松技术也称为松弛训练,是一种帮助个体探索如何处理压力的很好的方式,也是处理急性应激障碍最基本也最常用的心理行为训练技术:

      1. 提供舒适的条件。让受创者静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背靠扶手椅最为理想)或躺在舒适的床上。穿尽可能舒适(不紧绷)的衣服鞋子

      2. 调整呼吸。坐正身子,大腿放平,不翘二郎腿,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再继续

      3. 渐进式肌肉放松。将特殊部位的肌肉群交替地紧张和放松。注意体会肌肉的感觉,特别是紧张和放松的相反的感觉。只有当认识到肌肉的紧张,才能够放松这种紧张。每次紧张 10 秒钟,每次放松 10~15 秒钟,通过数「1,000;2,000;……」来确定时间。

        每一步实际上包括两个步骤:紧张和放松。具体如下:

        每组相对的肌肉进行紧张放松的循环。

        • 手:拳头握紧;放松。手指伸直;放松;
        • 肱二头肌(弯曲手肘时大臂鼓起的肌肉)和肱三头肌(弯曲手肘时大臂背面没鼓起的肌肉):收缩肱二头肌(用力弯曲手肘,但活动你的手腕来保证你没紧张到握拳);放松(将手臂垂椅上)。收缩肱三头肌(用力绷直你的手臂);放松(甩手臂);
        • 肩膀:将肩膀向后扩(要小心);放松。向前耸肩;放松;
        • 脖子(侧面):肩膀伸直放松,头慢慢转到右边,幅度尽可能大;放松。转到左边;放松;
        • 脖子(前面):下巴紧贴胸前;放松;
        • 嘴巴:尽可能将嘴巴张大;放松。嘴唇紧闭或尽可能撅起嘴;放松;
        • 舌头(伸缩):嘴巴张开,尽可能将舌头伸远;放松(让其放在。下腭)。尽可能回缩;放松;
        • 舌头(向上向下):将舌头抵住上腭;放松。抵住下腭;放松;
        • 眼睛:尽可能张大眼睛;放松。紧紧闭上眼睛;放松;
        • 眉毛:尽可能皱眉;放松;
        • 呼吸:尽可能深地平静地吸气,觉得吸饱了,再多吸点;平静地呼气,维持 15 秒。觉得呼出肺里所有的气了,再呼出一点;平静地吸气,维持 15 秒,循环;
        • 腹部:尽可能伸展腹部;放松。收缩腹部;放松;
        • 背部:肩膀靠椅背上,向前推动身体,使背向前弯成弓形;放松;
        • 臀部:用力收缩臀部,将骨盆稍微向上抬离椅子;放松。屁股用力坐在椅子上;放松;
        • 大腿:伸长腿并抬高;放松。将脚用力踩地上;放松;
        • 小腿和脚:踮起脚尖;放松。翘起脚底;放松;
        • 脚趾:脚趾向地面戳;放松。脚趾向上翘(小心抽筋);放松。
    2.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国际紧急事件应激基金会(The Internation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资助下 CISD 已得到了专家组的研究和精炼,并在全球提供相关技术的培训。CISD 是一种支持性团体治疗,是一种心理服务的方式,但并不是正式的心理治疗,面对的大部分都是正常人。在大型灾难或战争中,对于幸存者、灾害救援人员、军人、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 CISD。

      • CISD 的目标:在团体内,公开讨论内心感受,彼此给予支持和安慰,互相激发调动彼此更多的资源(包括人际资源、情感资源、认知资源等),帮助彼此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缓解创伤体验

      • CISD 的时限:创伤事件发生后 24~48 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通常 CISD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 2~10 天内进行。在创伤事件发生后 24 小时内,不进行 CISD

      • CISD 的人员:正规 CISD 通常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指导,指导者必须掌握团体治疗和急性应激障碍(ASD)相关知识和技能。原则上,创伤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 CISD。组织 CISD,每次以 7~8 人的规模为宜

      • CISD 的实施过程:标准的 CISD 一般包括六个阶段,整个小组晤谈过程需 3~4 小时,CISD 结束后,数周内进行随访

        介绍阶段:指导者自我介绍,CISD 规则介绍,保密事宜介绍

        事实阶段:参与者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际情况

        感受阶段:参与者体会事情发生时的感受以及当前的感受

        症状阶段:参与者描述自身症状表现、不寻常体验及其影响

        辅导阶段:指导者提供应激反应相关知识,组织参与者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帮助参与者学会自我识别症状

        恢复阶段:指导者为参与者答疑解惑,组织讨论行动计划,强调小组成员彼此的相互支持,提供可利用资源的信息,总结整个团辅的过程

        • CISD 的注意事项:

        • 注意处于抑郁状态或消极看待 CISD 的个体,可通过事先访谈等方式,尽可能避免给其他参与者造成负面影响

        • 需要考虑文化因素,某些民族文化仪式或宗教仪式可能可以替代 CISD

        • 处于急性哀伤状态的个体,例如家中亲人去世者,不适宜加入 CISD,因为他们的干预时机难以控制,并且可能会给其他参与者带来灾难性的哀伤

    3.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由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整合而成,强调通过改变思维与行为来消除不良情绪。「澳大利亚成人急性应激障碍治疗指南」指出,CBT 是治疗急性应激障碍(ASD)最有效的方法。
      针对急性应激障碍(ASD)的 CBT 一般包括五部分:

      • 创伤教育
      • 放松训练
      • 想象暴露
      • 现场暴露
      • 认知重构

      具体实施时,还可结合催眠治疗或焦虑管理。研究发现,CBT 结合催眠治疗可以更快减少患者创伤再体验的症状,CBT 结合焦虑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唤醒症状。

    4. 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可以感受、觉察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大量研究已表明,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社会团体等各种渠道,提供给创伤个体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心理咨询援助等广泛的社会支持,对急性应激障碍(ASD)个体的恢复,以及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2. 药物治疗
    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具体需要由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并基于诊断结果开处药方。用药的原则是小量、短程、及时调整。

image

生活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病率高吗?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病率,随创伤事件的性质和背景而变化。

  • 在不涉及人际暴力攻击的创伤性事件后,患病率低于 20%:

    • 在交通事故后,患病率为 13%~21%
    • 在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患病率为 14%
    • 在严重烧伤后,患病率为 10%
    • 在工业事故后,患病率为 6%~12%
  • 在人际创伤性事件(例如攻击、强奸、目击群体性强杀事件)后,有更高的患病率,患病率为 20%~50%。

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存在性别差异吗?

存在。多数研究发现,女性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Meiser~Stedman 等人(2007)在以 6~17 岁少年为对象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女孩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较男孩较高。

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存在年龄差异吗?

存在。急性应激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年龄越低,急性应激障碍(ASD)发病率往往越高。Cohen(2008)比较了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战争创伤的急性应激反应,结果发现青年人的 ASD 患病率(13.2%)最高,中年人的 ASD 患病率(4.7%)其次,老年人的 ASD 患病率(4.3%)最低。Sinclair 等人(2007)对儿童的研究也发现,较之于 12~17 岁儿童,8~11 岁的儿童符合 ASD 的诊断标准更多。

哪些人容易患急性应激障碍?

尽管各种创伤应激源是急性应激障碍(ASD)发病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只有少数人发病。具体而言,以下几类人群更可能会因创伤性事件而致病:

  • 躯体健康状态较差的人,例如本身存在慢性躯体疾病、正处于生理期或产褥期、过度疲劳或肢体受伤等情况
  • 因创伤事件产生严重内心冲突的人,创伤事件的发生与个体原本的价值观、愿望、爱好、教育或其他文化背景存在强烈冲突时(例如性保守的人遭遇性虐待),个体更难应对创伤,从而更易患病
  • 遗传易感体质的人,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体质(例如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水平偏高)的人,在遭遇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此病

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人都会得急性应激障碍吗?

不是。经历创伤事件的人都会出现应激反应,但只有少数会得急性应激障碍:

  • 如果离开创伤性环境,消除应激源,那么急性应激反应的症状一般可在 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迅速缓解,不会发展成急性应激障碍(ASD)
  • 如果无法离开创伤性环境,应激源持续存在或不可逆,那么症状往往会持续超过三天,有更大可能发展为急性应激障碍(ASD)
预防

急性应激障碍能否预防?如何预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

导致急性应激障碍的,大多数是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这些创伤性事件通常是无法提前预见的,因此在源头上是难以预防的。

面对严重应激事件,人们本能地会出现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的一些症状或多或少会有所表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急性应激障碍仍可以预防。

尽管不能避免症状完全不出现,预防措施可以加快症状的缓解与消退,避免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三天从而发展成为急性应激障碍(ASD)。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在日常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提高处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具体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训练以及社会资源积累。这些预防措施,对于救援人员和军队等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群体而言,尤其重要。

  • 心理健康教育:在应激反应中,认知评价起着关键作用,而教育是改变认知的重要途经。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对于应激事件的积极应对方式,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应激反应,例如在应激情况下出现情绪反应,并不意味着脆弱或无能,应激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类进化形成的本能自我保护反应;表达体验对于缓解不良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掩饰或回避会阻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不利用心理健康。
  • 心理技能训练:提前学习并练习应对创伤事件有效的训练,例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正念冥想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获得这些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快速应对创伤事件的冲击,研究发现日常参与这些训练本身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身心健康。
  • 社会资源积累:社会资源对于在应激事件的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足够的经济保障、物资保障以及社会支持能够极大地提高应激能力。其中社会支持的获取与累积,需要我们与我们所处的微观环境(家庭中的父母、社区中的邻居、工作中同事等)和宏观环境(社区、机构、政府、国家等组织)保持联系并培养归属感。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