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障碍是什么病?

分离性焦虑障碍,一般多见于童年早期阶段,儿童与所依恋的对象(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及照料者)分别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焦虑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远远超出同龄儿童在分离场合的常见水平,并且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分离性焦虑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
假如你被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分离性焦虑障碍有哪些表现?

  • 多起病于 6 岁以前。

  • 过于担心灾难性后果:与依恋对象离别前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者一去不复返。担心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等不良情况,以至可能自己再也见不到亲人。

  • 离别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或因害怕离别而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

  • 也可表现为离别时、离别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 有的患者在没有依恋对象陪同情况下绝不外出活动,晚上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上床就寝,或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夜间多次惊醒。


  • 分离性焦虑的病因有哪些?

    目前具体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儿童自身心理特点及外界因素有关。
  • 患者幼儿期常有胆怯、敏感、过分依赖的心理特点。

  • 家长对儿童采用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苛求、粗暴等不当家庭教育方式。

  • 此外,心理应激因素,如初上幼儿园、转学、受批评、移民、亲属或宠物的死亡等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查看分离性焦虑障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