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0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惊恐发作,也称急性焦虑发作,是一组急性快速发作、快速终止的、以躯体症状为主的强烈焦虑恐惧,往往伴随对严重后果的担心,比如担心心脏病发作、猝死。
可以是无诱因下自发的,也可以是处境性的发作,也可在睡眠中发作。反复多次出现惊恐发作的情况,称为「惊恐障碍」(参阅「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患者除了会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也会经历被他人的不理解,比如「你想太多了」、「你也太矫情」的评价。但其实,惊恐发作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
假如你被诊断为惊恐发作,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朋友或家人被诊断为惊恐发作,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国外报道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 3%~8%,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2~3 倍。 15~24 岁、45~54 岁为两个发病年龄高峰,罕见 65 岁以后起病。
惊恐发作常起病急,发展迅速,一般在 10 分钟内可到达焦虑的顶峰,持续时间一般多为 20~30 分钟,罕见有持续超过 1 小时的案例。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晰。
濒死感、失控感、大难临头感,伴有肌肉紧张,坐立不安,全身发抖或无力;
常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出汗、胸闷、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参阅「过度换气」)、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头痛、头昏、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等,部分患者可有人格或现实解体。
常对与这些躯体不适可能有关的灾难性后果(如严重心肺疾病、猝死)存在明显担心和恐慌,因此常拨打 120 或至综合医院急诊就诊。
这些症状,并不是由物质滥用、内科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
根据出现的频率高低,和惊恐发作相关的症状主要如下(并不是惊恐发作时都会出现所有这些症状):
一般不会。
在诊断为惊恐发作前,需要先排除药物、生理和躯体疾病的原因。因此,一般来说,在没有器质性问题的前提下,惊恐发作不会直接导致猝死。但是反复的惊恐发作,可能会让人处于慢性压力和焦虑中,这不利于心血管系统功能。
反复的惊恐发作可能会让人出现持续的担忧和焦虑,进而发展为惊恐障碍,带来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如社交、职业困难等)。同时,也可能导致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物质滥用等。
惊恐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生化指标异常和认知模式有关。
一般,惊恐发作的诊断要点要求如下:
上述症状清单中出现 4 项或以上;
焦虑急性出现,快速终止;
强烈担心灾难性的后果,主观痛苦感受明显;
必须除外由物质滥用、内科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
很多时候,惊恐发作患者会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事实上,出现难以克服的情绪问题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求助。
所有可疑惊恐发作的案例,尤其是初次出现的,必须优先排除由内科疾病、物质滥用或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的类似反应可能性。
急诊和内科往往会比较常遇到惊恐发作的患者就诊,处理和治疗原则如下:
对于惊恐发作,尤其是首次出现(以及首诊),必须针对躯体症状详细排除内科原因,有可能需要住院进行一些特殊检查,比如涉及心脏、肺部的检查;
尽量对患者及其家人保持一种使人安心而平静的态度,医生在语气和表现方面的沉着冷静,对患者和家属意味着「安全保障」,一般,大多数惊恐发作在 30 分钟内就可自行缓解;
如果症状严重程度突出或主观痛苦体验异常明显,可以考虑立即应用苯二氮草类药物来减轻焦虑,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有助于使患者安心、提供治疗信心,并可有助于减轻后续的症状和反应;
如果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伴随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应考虑惊恐障碍的可能性,建议转诊精神心理科。惊恐障碍的具体治疗策略请参考「惊恐障碍」词条。
当被诊断为惊恐发作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遵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有不少惊恐发作的患者,反复多次去急诊和内科就诊,反复检查和治疗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即使医生建议转诊仍不愿接受精神心理科协助。原因可能在于病耻感和歧视的顾虑,可能需要加强疾病知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
对诊断明确的惊恐发作,可能需要尽量用医学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任何疾病,都是咱们生命的一部分。
确实是生病了,确实不舒服,那咱们就按照有效的治疗策略来治疗。也就是,接纳和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应对,是咱们走向痊愈的重要第一步。
偶发的惊恐发作,是可能自愈的。
惊恐发作其实并不是一种精神障碍,只是一种行为或症状,它可能出现在许多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和躯体疾病中(如心血管、呼吸疾病)。
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应对方法(如放松技巧),人们是可以管理惊恐发作的。但如果发作变频繁和严重,则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使用药物,请在尝试怀孕前咨询医生。一些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可导致胎儿发生问题,可能需要在怀孕前更换药物。
惊恐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如果确诊后,通过积极的心理和药物干预,可以减少或预防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