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损害了人体某处或多处神经系统、影响了人的感觉(感受冷热、疼痛等)、运动等功能的一种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包括颅神经,脊髓,脑部等病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前两种病变。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病变引发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俗称「神经痛」)。
其特点是自发性疼痛(不明原因的疼痛)和诱发性疼痛(受到外界冷、热、触摸等刺激引起疼痛),除了有受电击样的疼痛外,还可以有类似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往往轻微的触碰就会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约为 7%~20%,占全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 10%~32%,糖尿病病史越长,血糖控制越差,患者发生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几率也就越高。
有报道说糖尿病病史长达 20 年的患者中,有半数以上出现痛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各种表现都是不同功能的神经受损造成的,受损的神经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而且可以有多个神经受损、多种表现同时存在的情况。
可急性发作,也可表现为慢性过程,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自主神经也称为「植物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活动的神经。比如心脏跳动、胃肠蠕动等都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由自主神经控制的。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管收缩功能、排汗功能等。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汗异常(增加或减少)、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一段时间腹泻,一段时间便秘)、直立性低血压(突然站起来的时候头晕)、排尿障碍、阳痿、月经紊乱、不育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四肢会出现对称性疼痛或感觉异常,且以双侧对称性不适为主,早期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异常,如麻木、感觉减退(触觉、痛觉、温觉),典型者出现烧灼样、针剌样疼痛,四肢远端有带手套、袜套的感觉。
一般由四肢指尖逐渐向四肢发展并加重,早期病人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肢端麻木感、蚁行感(蚂蚁爬行的感觉)、针刺感、灼热感等症状,晚期可发生肢端缺血、缺氧甚至造成坏死截肢的后果。
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并有以下一个或更多症状,就要怀疑是否已经发生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可出现感觉过敏,即对冷、热、触摸都极为敏感,甚至对轻柔抚摸也难以忍受。随着病情进展,痛性神经病变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疼痛也会越来越剧烈而难以忍受。
痛性神经病变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夜间疼痛更加剧烈,使人彻夜难眠,往往造成睡眠质量下降,使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困倦和乏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无痛性心梗是指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病人没有典型的胸部心脏区的疼痛,或仅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乏力或咳嗽、咳痰、腹胀、腹泻等。
因没有典型心脏区的疼痛不适,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延误就诊时间,同时也容易被误诊,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死亡率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其神经功能受损、痛觉传导缓慢,因而不容易感到痛觉,甚至完全没有痛觉。
而老年人本身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即痛觉阈值升高),常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原有疾病症状可能掩盖疼痛而导致无痛。
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人来说,自己也要特别警惕,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伴恶心、呕吐、嗓子发紧、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等一些似乎与心脏不相关的症状,要考虑到可能是心脏问题,及时就医,以免错失治疗时机。
从卧位(平躺)到立位(站立)后 1~3 分钟内,收缩压下降 ≥ 20 mmHg,舒张压 ≥ 10 mmHg。
常表现为患者久卧、久坐、久蹲后起立的数分钟内出现头晕、眩晕、视物模糊、眼前发黑,还可以出现四肢无力、恶心、站立不稳、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一般持续短暂时间后症状可消失,但也有部分可迅速发展为晕厥的。
当人站立位时,血液受重力的作用主要聚集在双下肢,血管收缩后才能把血液向上泵给大脑,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由于神经受损,血管收缩的速度和能力下降,就会引起血压的下降和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由高血糖所导致的胃动力障碍,胃内食物消化吸收的能力下降。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是非常明确,大致是由于长期高血糖通过影响神经微血管而导致神经供血减少与血液粘度增加,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
它的基本病因是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糖。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起足部发生糖尿病神经和 / 或血管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足部供血不足,而表现为足部的破溃,且常伴有感染。
糖尿病足的症状因病程和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不同。
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部位广泛,诊断的方法、手段各异。有些可通过病史及临床表现来诊断,有些需要电生理等辅助检查方法方能诊断,有些还需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诊断才能确诊。
放射性核素标记检测、超声检测法、胃电图、胃生物阻抗测定法、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等。
神经内科,内分泌科。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根本原因是高血糖,所以治疗首要目的是严格控制血糖,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 7%;至于降糖需不需要换用胰岛素治疗,需要根据血糖情况来定。
不过绝大多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的血糖都是比较难以控制的,用胰岛素治疗的较多。其他营养神经的药物主要有甲钴胺、硫辛酸等。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扩血管药,临床上常用的有前列地尔、西洛地特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微小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灌注、增加神经的血液和氧气的供应。
临床中部分有效,但是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支持,所以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只有当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比如糖尿病足、顽固性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日常生活,且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会考虑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提高血液内的氧含量,改善毛细血管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修复。
目前指南推荐的药物有如下种类,具体请咨询医生。
疼痛的缓解并不一定是疾病的好转,很有可能是疾病的恶化,比如与一些重要感觉的丧失有关,严重到感觉不到疼痛了。
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起来很困难,伤口往往难以愈合,预后差,截肢率高。
当发现皮肤破损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处理伤口,并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耽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的严重后果。
糖尿病足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可以采用毕格尔运动法。毕格尔运动法是一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运动方法,可使血管扩张、增加下肢血流量,可有效地促进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恢复,降低糖尿病足的复发。 具体步骤是:
整个动作约 10 分钟完成,每日两次,每次反复 1 小时,年老体弱者可由他人协作完成。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应积极参加适宜运动,改善糖尿病足血液循环,降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适宜的运动为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打太极拳、有氧体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