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人脑的表面被覆三层膜,由内及外依次是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腔,正常由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充盈。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各种外伤性或非外伤性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 10% 左右。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三种大的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症状主要为头痛(约 90%):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以下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有: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般采用 Hunt-Hess 分级法对动脉瘤性 SAH 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分类标准:
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颅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倦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昏迷,中或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脑强直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若有严重的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肺病及动脉造影上有严重血管痉挛要降一级。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异常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跟我们平时说的脑实质的肿瘤不一样,并不是肿瘤,既不是良性肿瘤,也不是恶性肿瘤,它最大的危险是破裂导致脑内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继发脑水肿、脑疝等而死亡。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 80% 蛛网膜下腔出血。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7.5~19.4)/10 万人/年。
颅内动脉瘤破裂有以下危险因素:年龄偏大、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既往发生过由于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增加 11 倍)、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吸烟(增加 11 倍)、中到大量饮酒、使用可卡因、身材瘦长、怀孕(20% 以上在怀孕和产后早期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一般不会遗传,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可能有遗传,因此如果家族中有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患者应该进行筛查,发现病因并治疗后可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
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 CT 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腰穿压力明显增高和血性脑脊液,眼底检查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等可临床确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转送病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与病因、年龄、动脉瘤部位及瘤体大小、出血量、血压增高及波动、合并症和是否及时手术治疗等有关。
发病时意识模糊或昏迷、高龄、收缩压高、出血量大、大脑关键部位较大动脉瘤预后差,半数存活者遗留永久脑损害,常见认知障碍。
病死率高,约 20% 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5% 死于首次出血后或合并症,未经外科治疗约 20% 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天。90% 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患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
动脉瘤破裂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除了常规内科治疗外,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即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或破裂后如何减轻其损伤,分介入治疗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两种,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病因明确,吸收完全后,只要针对病因治疗,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很小,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预防,如果有高血压只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即可。
有人对内科保守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统计,第一次发病死亡率为 12%~30%,另有 30%~50% 的病人会复发。复发多在第一次发病后的 3~6 周,这一阶段再次复发出血的死亡率很高,6 周后大为减少。
因此,为了使患者度过此危险期,对内科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主张要绝对卧床 4~6 周,饮食、大小便均应在床上进行,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如有大便干燥,可用缓泻剂或润肠剂。
一般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内红细胞数少于 100 个/立方毫米为清除标准(外观无色透明)。脑脊液红细胞清除速度最快 5~6 天,最慢 30~36 天,在 20 天以内清除较多,占 80%~84%。
清除速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患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颅内压升高诱发再次出血,提高免疫功能以避免感染、促进恢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因此及时发现病因及干预可以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家族中有动脉瘤患者,尤其是曾经破裂出血的家属,可以进行筛选,及早发现动脉瘤并作治疗。
若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经专科医生评估后破裂风险不大,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瘤形态,若半年到 1 年后瘤体直径增加应及时治疗。
同时应注意避免血压突然升高,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大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