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位于视网膜内层的一种神经元)及其轴索(细胞体上细长的突起)发生的病变,可以是任何病因引起的,一般是指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从视网膜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传导通路上的一个细胞核团)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出现视觉传导障碍。
视神经萎缩是眼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引起视神经萎缩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视神经的炎症、缺血、中毒、压迫、外伤、遗传等[1]。
目前临床根据患者视神经损害的部位及出现眼底表现的不同,可以将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局限性疾病,一般不会导致身体其它部位或者器官受累,但患者需要警惕引起视神经萎缩的原发疾病累及到其他器官,如血管、神经等部位或脑、心、肺、肾等器官。
视神经萎缩不能彻底治愈,甚至可能随疾病进展加重,原因如下:
视神经萎缩是不可以自愈的。若缺乏规范积极的治疗,视神经萎缩会进行性加重,最终致盲。
因此,临床患者一旦发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现象,建议尽早就医检查,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需积极治疗。
视神经萎缩常见的症状是视野变化、视力逐渐减退、色觉障碍等。
早期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忽略,视神经萎缩程度越重,这些症状表现得越明显。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可能致盲。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局限性疾病,不会引起并发症。
视神经萎缩的原因包括遗传、眼部疾病、外伤、颅内病变、眶内病变、视网膜病变、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等[1]。
视神经萎缩的高发人群主要是眼部或头部受过外伤者、经常接触有害物质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全身疾病患者、有视神经萎缩家族史者以及眼部合并可引起视神经病变者等[2]。
因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导致的视神经萎缩,因此视神经萎缩可能是会遗传。Leber 病[3]、青光眼等遗传相关疾病是常见的病因。
其它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大多是不会遗传的,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颅内占位等。
在临床可能会见到视神经萎缩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如患有 Leber 病[3]、青光眼等疾病的家族,但是比较少见,所以遗传的几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表明视神经萎缩的遗传几率。
部分具有视神经萎缩家族病史的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有遗传的倾向,并在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优生优育。
患者如果感觉出现了视功能受损的表现,如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盲、色弱等症状,就应该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视神经萎缩患者就诊时应就诊于眼科和神经内科。
视神经萎缩患者就诊前应该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梳理,以便就诊时可以准确地告诉医生。
同时,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家族里是否有人曾经得过类似的疾病,提供详细的病史,以便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另外,建议患者就诊时家人陪同前往医院,以防视力下降而发生意外情况。
视神经萎缩患者就诊前不可自行随意地使用滴眼液及激素类药物。
视神经萎缩患者就诊需要做视野检查、眼底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颅内及眶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基因检测等。
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4],通常采用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避免视神经萎缩进一步恶化。
治疗引起视神经萎缩病因的常见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降眼压的药物。
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特效药目前并不存在,因此,大多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避免视神经萎缩病变加重。
视神经萎缩术后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引起视神经萎缩的原因及类型。
视神经萎缩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视力快速下降,严重影响患者个人的生活质量。
视神经萎缩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周围环境安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稳定血压、血糖等。
视神经萎缩患者需注意观察视力及视野情况,一旦发现视力再次出现下降或视野缺损加重,需及时就诊。建议患者即使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定期复诊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具体复查时间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复查内容主要指视力及视野检查等。因为每位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病变发展不同,治疗情况不同,因此,复查情况建议患者遵从医嘱。
若经复查发现视神经萎缩有持续性加重的情况,一定要再次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需进一步治疗,如因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若萎缩持续发展,说明眼压仍然是偏高的,需要加用降眼压的药物。
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日常饮食应远离污染物,远离酒精等刺激性饮料,不吃霉变的、腐烂的食物或控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摄入等。
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运动需要注意运动环境、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
视神经萎缩可通过病因预防。预防方法包括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致外伤、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