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戴军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2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部形成的空洞性病变,是脊髓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和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病。
脊髓空洞常位于脊髓中央,以颈髓多见,也可扩展至延髓或单独发生于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较长的空洞可延伸至胸髓,腰髓较少受累。无特效治疗方式,严重者可手术缓解。
相对常见;该病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有一定遗传因素,但很少呈家族性发病。
目前根据临床表现特征,脊髓空洞症多被分为以下四型:
脊髓空洞症虽是先天发育性疾病,但通常在 20~30 岁发病,偶在儿童期或成年后发病,很少出生就表现异常。
根据脊髓空洞的部位、大小及长度及伴发病变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颈肩及上肢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保留。患者常在手发生灼伤或刺伤后才发现痛温觉缺损。以后痛温觉丧失范围,可以扩大到两侧上肢及胸背部呈短上衣样分布。
如果脊髓空洞向上侵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可造成面部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消失。痛温觉消失区域内常有自发性疼痛。
晚期脊髓后索及脊髓丘脑侧束受累,可造成病变平面以下各种传导性的感觉障碍。患者就可以出现站立不稳,上肢触觉受损、关节位置觉及振动觉受累,感觉性共济失调。
如果空洞扩大累及前角细胞,手部小肌肉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无力、有肌束颤动。少数波及上肢肩胛肌及部分肋间肌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空洞继续扩大尚可侵及锥体束,出现肌张力增高及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
如病变累及 C8~T2 脊髓侧角,可出现同侧霍纳征,同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和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但在初期偶见有发汗过多的病例报道。
皮肤营养障碍可见皮肤增厚、过度角化,痛觉消失区的表皮烫伤、外伤可造成顽固性溃疡及瘢痕形成。甚至指、趾节末端无痛性坏死脱落,称为 Morvan 征。
关节痛觉缺失可引起关节磨损萎缩和畸形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运动时有摩擦而无痛觉及夏科关节,晚期可有神经源性膀胱和二便失禁。
脊髓空洞症大多隐匿起病,其发展特点为缓慢进展,空洞常位于脊髓中央,以颈髓受累多见,也可扩展上至延髓或单独发生于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
较长的空洞可延伸至胸髓,腰髓较少受累。大多数病人在确诊后也能症状维持数年甚至十余年不变。
脊髓空洞症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脊髓和/或延髓功能损害表现,包括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可导致进食进水困难,可致营养不良、继发感染等;严重瘫痪至卧床、大小便障碍可继发感染、褥疮等。少数情况还可因呼吸肌受累而出现呼吸衰竭。
脊髓空洞症需与许多导致肢体无力麻木的慢性疾病相鉴别,主要包括:
脊髓空洞症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较普遍观点是脊髓空洞症并非单一病因引起,是多种致病因素所致的综合征,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机械梗阻因素等。
脊髓空洞症常合并其他先天发育畸形,许多患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部分伴寰枕椎畸形、短颈、发髻低,先天性颈椎融合畸形,骨性斜颈等。当颅底与颈椎连接处畸形时,可能可导致椎管梗阻,其内脑脊液回流受阻,引起脊髓空洞。
临床医师一般根据中青年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出现了特征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皮肤及关节营养障碍等,脊髓及头部矢状位 MRI 检查发现空洞病变,并排除其他疾病可确诊。
腰椎穿刺是一项有创性的检查,需要从腰背部进针至椎管内留取脑脊液标本,该检查对明确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等疾病十分必要,因为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血脑屏障,正常情况下该屏障保护人体的脑组织,减少被血液内毒素或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但也反过来导致血液学的检查无法
准确反应颅内情况。脑脊液是脑与脊髓「浸泡」的液体,若存在颅内感染等疾病,可在脑脊液中发现一些异常。脑脊液在人体是不断产生不断吸收的,留取一定标本对人体并无大碍。
在腰背部特定部位进针,可留取到脑脊液标本,且不易碰到脊髓与神经,因此腰椎穿刺安全性很高,操作过程中患者需配合医师,保持特定的姿势,尽量不动,操作过程中因有局部麻醉,因此不会太痛苦,但会有不适感,大多可以忍受。
操作完成后需要去枕平卧或者侧卧 6 小时,并且多饮水,以减少穿刺后因脑脊液压力变化出现的低颅压头痛等不适。过后则可自由活动,不受影响。
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不能。
除非需手术治疗,否则通常不需住院。
由于脊髓空洞症为发育异常性疾病,因此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内科治疗以对症为主,部分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缓解症状与延缓病情进展。
该病为发育异常性疾病,饮食上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饮食结构,适当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摄入为宜。
脊髓空洞症手术后根据病情与手术方式的不同恢复情况不同,首先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其次要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探视;同时饮食结构合理,避免大便干燥。
需要,一般为复查 MRI。
该病为发育异常性疾病,无特殊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