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李卫国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0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由于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导致能量不足而引起疾病被称为线粒体病,当骨骼肌受累时,无论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都称为线粒体肌病。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肢体肌无力,超过半数以骨骼肌不能耐受疲劳为主要特征,多为遗传性疾病。
该病属于少见疾病,我国尚无明确的患病率统计资料。
线粒体肌病常隐匿起病,逐渐缓慢发展,大多在青年期出现症状,也有成人发病的情况,但通常可回忆起幼年时出现过乏力、运动耐力差、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比较轻微不易被发现,所以可相对正常的生活数十余年。
少部分线粒体肌病婴儿中也可发病,但症状通常较严重。
线粒体肌病是遗传性疾病,由于其致病基因可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两类上,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可以呈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 连锁、母系遗传或者散发性发病。
最常见的致病突变包括 mtDNA 细胞色素 b 的基因编码突变,以及位于 tRNALeu(UUR)的 3250 位点突变。由于该类基因的突变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障碍,从而引起为细胞的活动提供能量的过程障碍。
人体在活动中骨骼肌细胞收缩需要的能量不足时就会出现乏力表现。
对于线粒体肌病,首先是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需怀疑该病,即逐渐缓慢发展的肢体无力,伴明显运动不耐受,部分病人可合并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其次调查至少 3 代人的遗传家族史,特别需要确定有无新生儿期或儿童期死亡,以及任何家族成员是否存在多系统疾病特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最终确诊需要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
肌肉组织活检是明确肌肉病变性质的有效方法,通常会在受累肌群处取材(大多数选择肱二头肌、三角肌或股四头肌),医师会首先对取材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而后逐层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剪取一小段肌肉组织后逐层缝合。
患者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操作的目的及必要性,充分配合医师操作,过程中禁止乱动,过程中疼痛感不明显,但可能有一定的肌肉组织牵扯感,医师缝合完成后患者需避免伤口沾水,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明显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反应。
操作后数天患者可能有伤口疼痛感,避免用力,多休息,大多可以忍受。若伤口恢复良好,一般 10~14 天可拆线。
线粒体肌病需要与各种慢性进展型的累及全身骨骼肌的疾病相鉴别,常见的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代谢性肌病、运动神经元病等。
神经内科。
诊断不明时通常需要住院明确诊断。
线粒体肌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
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对线粒体肌病患者,饮食上应当多食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另外,部分线粒体肌病患者可合并糖尿病,因此这部分病人还需注意糖尿病饮食的要求,即减少主食与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增加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优质蛋白等。
需要,一般需要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根据表现选择复查肝肾功、肌酶、血糖等。
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对确诊该病者或有该病家族遗传病史者进行产前遗传咨询和筛查有助于优生优育,为后代预防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