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于增鹏小儿外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最早由一名叫 Thomsen 的医生报道,因此也被称为 Thomsen 病。主要表现为婴儿或儿童期出现的骨骼肌用力收缩后无法放松,这种现象被称为「肌强直」,成年过程中症状会逐渐加重,成人期会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先天性肌强直可分为 Thomsen 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 Becker 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 Becker 型较 Thomsen 型临床表现更重。
先天性肌强直比较罕见,有报道称患病率约为(0.3~0.6)/10 万。我国尚无官方流行病学资料。
典型表现为骨骼肌用力收缩后无法放松,比如久坐后无法站立,站着时间久了无法起步,握住物体后无法放松,甚至呼吸、排尿困难等,但多重复运动几次后症状就会减轻,也称「热身」现象,在天气冷的时候这种症状会更加严重,上半身的肌肉症状会比下半身明显。
除此之外,患者的骨骼肌会比较肥大,看上去像运动员一样,但没有肌肉萎缩,肌肉力量也是正常的,叩击肌肉时可以看见鼓起来的「肌球」,即肌肥大的表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比如抑郁、强迫症、易激动等。
先天性肌强直是由位于染色体 7q35 的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CLCN)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编码的骨骼肌电压门控性氯离子通道蛋白(chloride channel protein),是一跨膜蛋白,对骨骼肌细胞膜内外的氯离子的转运起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肌肉主动收缩时,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及时通过氯通道介导的氯离子跨膜流动重新回到静息膜电位,最终导致肌肉过长时间持续性收缩。
会,先天性肌强直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不会。
先天性肌强直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采集(包括家族史,是否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查体、肌电图检查、血肌酶谱检测和基因检测。儿童早期起病,有肌强直现象并呈运动员体型,伴有「热身」现象等特点。肌电图检查表现为肌强直放电,最终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先天性肌强直容易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混淆,后者一般会在 30 岁后起病,没有肌肉肥大的表现,相反,肌肉会萎缩,肌肉力量也会降低。
神经内科。
是的。
先天性肌强直病情较轻,一般无进展,成年后部分患者症状还可能减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不能。但该病不会影响寿命。
不影响。但需要提前进行基因筛查,尽量避免下一代患病。还有部分报道表示怀孕可能加重疾病。
可以。
有家族史的人应提前进行基因筛查,避免下一代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