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刘海林神经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3月13日
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的一种,即不由其它疾病所引起,表现为头的一侧疼痛或两侧都痛,以搏动性头痛或「跳痛」多见[1]。多为反复发作,发作期间常伴食欲下降或恶心,重者甚至出现呕吐;体力活动或声、光刺激等均可加重症状,安静休息可缓解。偏头痛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内分泌、精神或饮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良性疾病,通常可通过远离诱因、健康生活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担,还会逐渐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常见。在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 9.3%,换句话说,每 100 人中就约有九人患病,男女比例约为 1:3[2]。
需要说明的是,偏头痛的治疗并不严格由其分类来决定。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特点、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各医院分科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可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疼痛科。特殊情况下,如偏头痛发作时,亦可求助于急诊科、全科医师等。
顾名思义,无先兆偏头痛多没有明确的先兆症状,常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太阳穴附近及眼眶周围的搏动性疼痛。
这种偏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头痛症状可能持续数天,发作频率高,但是程度相对比有先兆的头痛轻,可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等症状。
有先兆偏头痛的患病率较无先兆偏头痛低很多,且在头痛发作数小时至数日之前有明显的先兆症状:
有先兆偏头痛的头痛症状与无先兆偏头痛相似,也常为太阳穴附近、眼眶周围甚至眼眶后的搏动性头痛,有时也可全头痛、前额疼痛甚至后脑勺疼痛等,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多尿、气味恐惧、畏光或畏声等症状。此种偏头痛发作频率不定,患者可能每周、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3]。
偏头痛多表现为单侧疼痛,这也是偏头痛名称的由来。但也可表现为双侧疼痛,甚至也有双侧交替出现疼痛的情况。
偏头痛的病因至今未完全研究明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遗传、内分泌、精神及饮食等因素有关[1],其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以往也有研究认为,偏头痛发作与血管扩张有关,偏头痛先兆症状与血管收缩有关,而酪氨酸过量可能引发血管扩张,因此富含酪氨酸的柑橘类食物常被认为可能引发偏头痛发作,但后续学界对此予以了否定。
喝咖啡,对于偏头痛来说不是一个特别确定的诱因。如果喝了没有觉得不适,不必因此刻意避开。
偏头痛的发作对于患者个体来说,常常不止一种诱因。下面是常见的可能诱发偏头痛的因素[1,3,4]:
饮食因素:
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过劳、焦虑、抑郁、痛哭及其它应激因素等。
生理因素: 漏餐或进食不足,激素水平改变(如经期开始)。
环境因素: 如天气改变、强光刺激、噪音及浓烈的气味等。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常因人而异,以上可能的诱发因素与偏头痛的因果关系尚无明确的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患者在生活中应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头痛日记」发现并避免诱发因素的出现,以减少发作次数(「头痛日记」相关内容见本词条「生活」一栏)。
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在偏头痛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超过一半的患者都具有家族史,比例在 60% 左右,且患者亲属往往具有较高的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 3~6 倍[1]。
中青年女性:在成年人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偏头痛[1];在青春期之前的儿童,男女发生偏头痛的几率差别不大。偏头痛起病年龄多在 10~30 岁,随年龄增长,患偏头痛的人逐渐增多,40~50 岁为发病高峰期,之后逐渐降低。因此,中青年女性较容易患病。
偏头痛常发生在青年女性,且常在经期前后或期间发作,更年期后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根据这些现象以及一些临床研究,提示此类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内分泌改变或激素水平变化有关[1]。
遗传因素与偏头痛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确切影响仍在研究之中。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有先兆偏头痛中的一个小类型,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有明显的遗传性,已确定的致病基因有 CACNA1A、ATP1A2、SCN1A、PRRT2 等[5]。
需要注意的是,偏头痛的发病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不是说父母亲有偏头痛,子女就一定会得偏头痛。
偏头痛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家族史等。必要时可利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头部磁共振成像等,排除其它疾病后作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由于偏头痛的诊断需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例如肿瘤、出血、感染等)引起的头痛,故可进行相关的检查,例如头颅 CT、头部磁共振成像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有非常典型的偏头痛症状,每次发作方式均相似且神经系统查体均正常的患者,并不推荐常规进行头颅 C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
其它: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6],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可能会建议患者对此进行检查,例如发泡实验等,但这也不属于常规检查。
对于头痛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查找偏头痛以外的疾病:
因为主要症状都表现为头痛,所以偏头痛可能与其它类型的头痛混淆,需要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来区分:
其他原发性头痛(指病因不明,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的头痛):偏头痛本身属于原发性头痛的一种,容易与同属原发性头痛的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混淆,根据头痛诱因、有无先兆症状、发作形式、部位等,可以进行区分。
某些继发性头痛(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如外伤、感染、五官疾患(如鼻窦炎、青光眼等)等引起的头痛鉴别。通常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头颅 CT、眼压测定等辅助检查,可以区分。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在大脑结构方面一般无异常表现,更倾向于是一种功能异常的疾病;
脑部肿瘤则是脑组织发生病变,长了「不好的东西」,当其体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异常,这种异常属于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脑功能的异常,也可能早期并无明显的不适。
所以,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头部症状或其他身体症状时,请及时就诊,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病因。
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
此外,偏头痛患者可能在经历一些情绪波动。如果你患有偏头痛,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你可以通过冥想、运动等生活方式来改善情绪,或是借助心理咨询走出情绪困境。如果你身边有人患有偏头痛,请给予他们理解与关爱。
可用于控制偏头痛的药物有很多种。偏头痛的治疗药物分为头痛发作时吃的药和平时预防头痛吃的药。
头痛发作时的用药目的就是止痛、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包括[1,2]:
专门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头痛严重发作时可以考虑这类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例如:
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亦有很多种,例如普萘洛尔、氟桂利嗪、丙戊酸等等[1]:
由于不同患者的发作形式、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差异。同时,不同的药物均有其禁忌证及注意事项,患者应请医生对自己的病情做出评估后,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不要盲目服药。
首先,多数偏头痛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几乎不发作或发作次数减少[1]。
其次,由于大多数用于偏头痛的药物在怀孕期间都为禁忌,若不得不采用药物治疗,需要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用药种类及用药风险,谨慎用药。可以在 App 内搜索药物名称,并确认用药禁忌和相关注意事项。
若女性患者计划怀孕或处于备孕过程中,则推荐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以防药物对胚胎产生影响。
哺乳期间只能采用不经乳汁分泌或分泌量极少的药物,否则可能会影响婴儿。
有证据证实,如无其它方面的禁忌,丙戊酸类药物可在此种情况下应用[7],但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找到个人偏头痛发作诱因的最好方法是记录「头痛日记」,即将疼痛发作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头痛的性质、头痛的部位、伴随症状,以及头痛当天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情绪变化、体力和活动量、所处环境情况及饮食情况等仔细记录。
通过对「头痛日记」的分析,患者可能发现与个人头痛发作密切相关的因素,并可加以避免以达到减少发作的目的。同时,就诊时也请携带「头痛日记」,可为医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由于部分偏头痛的患者发病与特定饮食有关,比如咖啡、巧克力等,因此患者需仔细留心既往发作史,根据个人经验判断出自己头痛发作是否和某类食物有关,并避免进食此类食物,如此就可减少发作。
和饮食一样,偏头痛患者在生活上也应注意避免可能的诱因:
1. 记录「头痛日记」,避免诱因
部分患者发现其偏头痛由某些因素诱发,避免其中某些因素可降低发生偏头痛的几率。患者可记录个人的「头痛日记」,即写下每次偏头痛发作,以及发作前吃了什么和做了什么,以便找出需要避免的饮食或行为。此外,也可记录用药情况及该药是否有效。
2. 学会放松身心,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
如果偏头痛频繁发作或较严重,医生会建议采取其它方法来帮助预防。例如,学习放松技巧和压力管理方法、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有帮助。某些女性会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偏头痛,药物也可用于预防这种情况的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