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朱榕妇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5月07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顾名思义是排除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仅由支配生殖系统正常活动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
可根据有无排卵分为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注: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 2014 年建议,不再使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这一概念。
正常排卵性月经是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理调节下,卵巢排卵、雌孕激素相互协调完成的周期性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其周期、持续时间和经量,表现为明显的规律性和自限性。
卵巢不排卵可导致孕激素缺乏,雌激素相对过剩,雌孕激素不平衡,子宫内膜剥脱无周期性的规律,出现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现象,称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见于卵巢功能初现期(即青春期)和衰退期(即更年期)。
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常见, 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约占 70%~80% ,也可以发生于育龄期,约占 20%~30% 。
发生的可能原因如下: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他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时可导致休克。
根据出血的特点,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表现为:
月经过多: 周期规则,经期延长(大于 7 日)或经量过多(大于 80 毫升);
子宫不规则出血过多: 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
子宫不规则出血: 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但经量正常。
月经过频: 月经频发,周期缩短,小于 21 天。
造成的不良后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继发贫血: 因长期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部分患者造成重度贫血。
盆腔感染: 长期的子宫出血,给细菌、病毒侵袭造成可乘之机。因此,功血患者容易继发盆腔感染,引起腹痛、分泌物异常等表现。
不孕症: 功血患者因不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足,易造成不孕。此外,贫血和盆腔感染也是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内膜病变: 长期不排卵,内膜多数处于增生性改变状态。增生性改变一般呈现三种状态,包括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其中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继而可能会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长期无排卵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或长期使用雌激素治疗者,子宫内膜变化发展成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机率比较高。
正常月经周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任何内、外因素干扰了性腺轴的正常调节,影响了卵巢排卵,均可导致功血,如:
另外对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的女性而言,性腺轴功能未完善及反应降低均是导致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
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的女性容易发生,育龄期女性也可发生,但相对少见。
各期的发病机制不同:
故均可导致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要区别正常月经和异常子宫出血,首先要清楚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正常月经表现为:
具有周期性,间隔为 21~35 天,平均 28 天,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
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为 2~7 天;
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月经开始的初 12 小时一般月经量少,第 2~3 天出血量最多,第 3 天后经量迅速减少,正常月经量为 30~50 毫升,超过 80 毫升为月经过多。可以通过使用的卫生巾数量做一个估计,假如每次例假用三包卫生巾(按一包 10 片计算)还不够,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就属于经量过多,相反若是一包卫生巾还用不完,属于经量过少。
尽管正常月经的周期间隔、经期及经量均因人而异,但对有规律排卵的女性而言,其月经类型相对稳定。
月经类型包括周期间隔,经期持续天数以及经量变化特点,其类型的任何一项的任何偏移,均可能是异常子宫出血,而非正常月经,可表现为:
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发病年龄、月经周期、经期变化、出血持续时间、失血量、出血性质、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并与发病前月经周期比较。患者就诊前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大概整理。
其次排除引起异常出血的器质性原因,如妊娠相关出血(需要查 HCG 排查)、生殖器官肿瘤及感染(做妇科检查、超声或肿瘤因子排查)、内科血液系统及肝肾重要器官疾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检查)、甲状腺疾病(内分泌检查)、生殖系统发育畸形(超声或子宫输卵管造影)、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详细询问病史及服药史)等。
另外基础体温测定(每天清晨起床测量体温)、宫颈粘液结晶检查(经前出现羊齿状结晶提示无排卵)、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性功血时反映有雌激素作用)、激素测定(若需确定排卵功能和黄体是否健全,可测孕激素)等检查可辅助诊断是否为无排卵型功血。
最后是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是有创性操作,在出血量多、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病变高风险的异常子宫出血,此操作非常必要,不仅能止血,而且取出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可以确定病理类型,是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性刮宫: 有止血和确诊的双重作用,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出血量多、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病变高风险的异常子宫出血,此操作非常必要(对未婚患者应经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诊断性刮宫与人流刮宫的操作相似,是有创性操作,术后应注意休息、保持外阴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以及禁房事一个月。
超声检查: 可以查阴道超声和腹部 B 超,可以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可排除器质性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做阴道超声需排空膀胱(排尿),而做腹部 B 超需使膀胱充盈(憋尿)。
宫腔镜检查: 可以辅助刮宫检查在直视下刮宫,重点部位取组织送病理活检,同时了解宫腔内的详细情况,如宫腔形状、大小、有无畸形、内膜病变(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内膜癌等)。宫腔镜检查辅助刮宫时,多采取宫颈局部麻醉,若患者高度紧张、恐惧,也可采用静脉麻醉无痛性操作,术前禁食禁水 4 小时。
基础体温测定(BBT): 正常基础体温描图呈双相曲线,即每天规律休息睡够六小时后自然醒来,不做任何活动及思考,测口温或腋温的数值记录后描图,呈现月经前半周期,一般体温在 36.4~36.6 度,排卵后基础体温平均上升 0.5 度,呈双相曲线。若基础体温基本无变化,呈单相型,则提示无排卵。
应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区分:
看妇科或生殖内分泌科。
就诊时最好将自己的发病经过做个回顾,以便将月经周期、经期变化、出血持续时间、失血量、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与发病前月经周期比较等向医生叙述的更清楚。
需要治疗,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治疗原则略有不同:
但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该疾病一般不能自愈,女性长期受功血侵害,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威胁生育能力,要及时选择正规的医院、靠谱的医生治疗。
可分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性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采用性激素治疗,用于止血和调整周期,常用的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使用不当均有一定的副作用。
雌激素: 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迅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急性大出血时宜使用大剂量雌激素止血法。其缺点是:
孕激素: 孕激素止血的机制是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生的内膜转化,并对抗雌激素作用,停药后子宫内膜脱落完整,可起到药物刮宫的作用。副作用是:
刮宫会引起下腹部明显的坠胀感,耐受性差的患者会感觉痛胀难忍,这样的患者可以选择局麻或静脉麻醉。
刮宫的风险还是存在的,如传统的盲刮会造成漏刮组织、子宫穿孔等,但现在可以选择宫腔镜直视下操作,减少风险的发生。另外,刮宫是有创性操作,若术中消毒不严或术后不注意局部卫生,会造成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
刮宫起到止血和确诊的双重作用,故出血量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可疑内膜病变的风险时,建议选择此项操作。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用性激素药物治疗止血后,调整、建立正常周期至少需要三个月,即三个月经周期,有的根据疗效情况可能会延长一到两个周期。
对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呈复杂性增生的患者,需要规范治疗至少六个月或者更长,具体视疗效情况而定。
根据不同情况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性治疗,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好的。
要选择正规医院,听信靠谱的医生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地治疗,切忌有病乱投医,特别是采用性激素治疗时,一定要规范有序,严格遵从医嘱,避免随意停药。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会影响生育的,所以要积极接受治疗,尤其是青春期及生育期功血患者,不仅要止血、调整周期,还要兼顾促排卵治疗,以期达到能生育的目标。
对绝经过渡期的功血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生育的可能性仍然较小,但可以起到止血、调周期、预防内膜病变的作用。
正常运动不受影响,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因为幅度大的剧烈运动会干扰有待修复的子宫内膜,使之不牢固,而引起脱落出血或增加出血量,所以功血患者可以选择瑜伽、太极、散步等相对柔和的运动。
如果能引起足够重视的话,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症状的发生。
青春期女性精神过度紧张、劳累、营养不良是诱发功血的重要因素,故预防要从此处着手,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劳逸结合,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保证足够的营养(蛋白质、维生素、铁)的摄入,避免不良饮食习惯等。
绝经过渡期女性随着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同样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等,也是诱发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以平常心了解生理过程,正确看待,平衡心态,平稳过渡。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膳食也会对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