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皮赘在医学上称为软垂疣、纤维上皮息肉或软纤维瘤,是正常皮肤真皮胶原纤维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赘生物(图1)。它常表现为肉色、褐色甚至红色的小突起,通过一个短蒂连于皮肤。皮赘很小,一般1~5 mm,少数 1~2 厘米。
皮赘常出现在皮肤褶皱部位,如腋窝、脖子、乳房下或腹股沟。一般无不适症状。
图1 大腿上的皮赘 来源 UptoDate 版权所有 VisualDx
许多人都有皮赘,据估计,50%~60% 的成年人在一生中至少会出现一个皮赘[2],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皮赘常见于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存在皮赘家族史的人群。此外,一些孕妇会在孕中期出现皮赘,但在分娩后皮赘常会缩小或消退[1]。肛周皮赘则常见于克罗恩病患者。
皮赘是否会越长越多,取决于个人的情况。
有些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新的皮赘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皮赘会导致更多的皮赘生长。皮赘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体重增加、怀孕、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更多皮赘的出现。
两者不同。主要差别如下:
皮肤科或整形美容科。
皮赘的常见表现包括:
早期迹象:在颈部、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若出现小的(2~5mm)、柔软的、带蒂的、肉色的突起,应考虑皮赘可能,随时间推移,颜色可能加深,并有所增大。
皮赘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2][3]: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皮赘病史的人,发生皮赘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2)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促进皮赘的形成。
3)肥胖:肥胖会导致皮肤摩擦增加,从而促进了皮赘的形成。
4)激素水平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与皮赘的形成有关,如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导致皮赘的出现。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赘的风险较高。高血糖水平可能会影响皮肤的代谢和修复过程,从而促进皮赘的形成。
6)慢性摩擦:长期的皮肤摩擦,如紧身衣物、项链等对皮肤的持续摩擦,也可能导致皮赘的形成。
可能会。家族中有皮赘病史的人,自身发生皮赘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皮赘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无需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
当考虑存在皮赘相关病因因素时,可能会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来评估糖尿病。检测血脂水平、BMI来评估肥胖情况。
皮赘通常不需要治疗。如果皮赘影响美观或有不适感,可以选择去除。
治疗方法包括:
去除皮赘后,相同区域仍有可能出现新皮赘[1]。因此,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建议做好相关疾病控制,从而有助于降低皮赘再发风险。
不建议自行处理皮赘。
市面上号称能去皮赘的药膏,可能含有水杨酸或其他角质溶解成分,能帮助软化皮赘,但效果通常较慢,且不一定可靠。
不可以自行剪除皮赘。使用剪刀、剃须刀等工具自行剪除皮赘,在没有适当的技术和无菌环境下,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甚至留下疤痕。
皮赘治疗应注意:
1)保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抓挠;
2)避免摩擦和刺激: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治疗区域受到摩擦和压迫;
3)防晒:治疗后的皮肤较为敏感,建议做好防晒,防止色素沉着;
4)观察伤口:定期观察治疗区域的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5)饮食:均衡饮食,对于肥胖、糖尿病等人群,应调整饮食以控制体重和血糖,从而降低皮赘发生风险;
6)戒烟限酒
7)特殊护理
皮赘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调整和管理来降低其出现的风险。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