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皮角是皮肤表面生长的角状赘生物,形似动物的角,故名为「皮角」。
皮角多在其他皮肤病基础上出现,包括良性、癌前病变或恶性皮肤病变。常见于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汗孔角化病、毛根鞘瘤或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等皮损上重叠发生的角化过度[1][2]。
不是。
皮肤角化病是一类影响皮肤角质层的疾病,表现为皮肤过度角化,导致皮肤变厚、硬化或形成鳞屑,包括毛囊角化病、毛周角化症、掌跖角化症、汗孔角化症等[2]。
而皮角是一种临床形态学诊断,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所有皮肤角化病等同起来。
皮角为少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目前仅见个案报道,其真实发病率和患病率尚无报道[3]。
皮角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由于表皮变薄,附件萎缩,皮脂腺分泌减少,使皮肤的抗病能力降低。
日光可能是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曝光部位多发,但理论上皮角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非曝光部位,所以日光不是唯一因素。
因此,皮角总体上多见于经常日晒的老年人,以农民和室外工作者居多[3]。
皮肤科,整形外科。
皮角最常表现为类似角状的突起物(后附图),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具体特征包括[2][5]:
有助于早期识别皮角的迹象包括: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
存在可能性,但皮角与恶性疾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释,包括发生恶变、本身伴发了其他恶变以及继发于恶变。
据一项对 643 例病例的研究所示,皮角与良性病变(疣、脂溢性角化、传染性软疣、内翻性毛囊角化病)的相关性为61%,而与癌前病变(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及恶性病变(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卡波西肉瘤)相关性为39%[6]。
皮角的恶性转化可能与慢性刺激、高龄、日光暴露、男性、手术创伤、包茎等因素相关[7][8]。
目前没有特征可以明确或排除癌变,但皮角若存在以下特征要考虑癌变,尤其是鳞状细胞癌可能[9][10]:
皮角的病因尚不明确。
皮角是良性、癌前病变及恶性皮肤病变的继发性表现。脂溢性角化病是皮角最常见的良性病因,其他病因如:HPV等皮肤病毒感染、慢性刺激、血管瘤等。光化性角化病是皮角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病因,而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因。
虽然皮角的确切形成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皮肤衰老、光损伤和随后的上皮功能障碍相关[3]。
皮角的诊断,主要靠病史、体格检查、皮肤镜检查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3]。
皮角的治疗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确基础皮肤病变良恶性,二是根据性质确定治疗方案。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段,也建议对皮角基底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
不一定。
在专业评估及活检明确皮角基底部是良性病变(如脂溢性角化),且没有引起明显不适,没有影响外观或功能,可以选择不立即治疗,而是定期随访。
具体情况包括:
建议每 3-6 个月随访,体格检查、皮肤镜检查来评估变化。平时也应可以拍照记录皮角形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当发现皮角迅速增大、出血、疼痛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主要有以下注意事项:
注意防晒,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由于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防晒措施非常重要。日晒较强时或需要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时,建议选择防晒霜、防晒伞、防晒服等必要的防晒措施。
此外,若有原发性皮肤疾病,建议及时皮肤科就诊。
皮角本身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但是部分与皮角相关的基础皮肤病变可能有遗传倾向,如毛囊角化症、掌跖角化病等。或者由于家庭成员具有类似的生活环境、习惯以及皮肤条件而呈现出一定家族聚集性(如长期日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