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肠道菌群失调」,具体是指小肠内细菌密度过高或组成异常引起的胃肠道症状综合征,被认为是在肠道解剖结构改变、肠道蠕动减慢或胃肠功能异常的继发性疾病[1]。
这种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仅仅表现为腹胀,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消化系统问题,可能出现慢性水样泻等情况,毒素生成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引起全身性并发症,甚至可以出现D-乳酸酸中毒、便血等情况[1,2]。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疾病因素,因此就诊科室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根据病因分析,建议如下:
(1) 对于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SIBO,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假性肠梗阻、急性或慢性放射性肠炎等疾病患者,建议就诊消化内科专科。
(2) 对于解剖异常引起的SIBO,如既往手术导致的粘连、炎症性肠病或小肠肿瘤引起的狭窄等情况,建议就诊消化内科或胃肠道外科。
(3) 对于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SIBO,如糖尿病、胰腺功能不全、肝硬化等情况,建议就诊内分泌科或消化内科。
(4) 对于免疫疾病导致的SIBO,建议就诊免疫科或消化内科。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见表现包括腹胀、嗳气、腹痛、腹泻、便秘,以及粪便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的改变。
患者可能感觉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腹部胀满感,频繁嗳气、腹部不适和疼痛。腹泻和便秘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可能交替出现这两种情况。
此外,由于SIBO干扰了正常的营养吸收过程,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质量减轻及维生素失衡。极少数情况下,SIBO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进而引发肠道转运时间缩短、便血等严重并发症[1]。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肠动力障碍,当胃肠动力异常或使用药物减慢肠动力时,肠道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减弱,细菌黏附到肠黏膜中会引发 SIBO。
小肠解剖结构改变,比如肠梗阻、小肠憩室、手术病史如回盲瓣切除、胃旁路和Roux-en-y吻合术等小肠的解剖结构异常可导致细菌淤滞和繁殖。
保护性抗菌机制受损,胃部病变、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胃旁路手术,造成胃酸产生减少,杀灭细菌的能力减弱,导致SIBO。
免疫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的黏液、分泌型IgA和潘氏细胞产生的抗菌肽和溶菌酶能抑制致病菌的入侵,小肠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发生SIBO。
药物应用也可能导致SIBO,比如使用抗生素、类固醇等药物,或者经常摄入高糖食物、饮酒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联合作用,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引发SIBO[1]。
对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确诊存在不同的诊断方法,其中“金标准”一直备受争议。
传统上,十二指肠或空肠吸取物的细菌培养被认为是SIBO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到达十二指肠后,利用胃镜钳道及负压装置吸取十二指肠或空肠肠液后行有氧及厌氧细菌培养。
经典的判断标准是细菌指数大于10^5 cfu/mL,且细菌谱与结肠细菌谱相似定义为阳性。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存在取样时的污染问题,且无法全面反映整体小肠细菌状态,重复性也不高。
近年来,氢气及甲烷呼气试验逐渐受到关注。这种无创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呼出气中的氢气和甲烷含量来间接判断肠道细菌的状态。例如,乳果糖氢气甲烷呼气试验(LBT)和葡萄糖氢气甲烷呼气试验(GBT)等,通过测定呼气中氢气和甲烷的值来判断SIBO的存在。这些呼气试验需要患者在检测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如停用抗生素、停用胃肠道药物、禁食等,然后通过口服底物后连续检测呼气氢气、甲烷等气体的值,最终根据基准值的变化来判断结果。
此外,气敏胶囊技术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技术,可实时探测肠道气体的变化。通过气体胶囊内的感应器和传输装置,可以记录肠道内气体的含量变化,从而更直观地反映肠道菌群的代谢状态。虽然这种方法能提供实时的数据,但其安全性和临床试验样本量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最后还有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小肠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诊断SIBO,不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方法在时间和成本上较为昂贵,不太适用于常规临床应用。[1,3]。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治疗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抗生素疗法、益生菌疗法、粪菌移植、中草药疗法、饮食疗法以及其他疗法。
抗生素疗法: 抗生素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由于SIBO的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剂量等尚无明确的共识,临床医师通常根据经验性用药覆盖需氧和厌氧肠杆菌科细菌。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新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福昔明等。利福昔明是目前最常用于治疗SIBO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益生菌疗法: 益生菌可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症状,但对于预防SIBO并不有效。不过研究表明,益生菌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抗生素的有效性。
粪菌移植(FMT)疗法: FMT是通过将健康受试者的粪便中正常的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治疗SIBO。FMT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具有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稳态的潜力。
中草药疗法: 一些研究表明,中草药补充剂可以与利福昔明等抗生素一样有效。中草药疗法可能对SIBO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对于缓解SIBO患者的症状有一定帮助。特定的饮食如自制元素饮食或富含纤维的素食可能有助于改善部分临床症状。
其他疗法: 小肠运动异常与SIBO的发病机制相关,可以考虑通过药物改变肠道运动异常状态来治疗SIBO。一些药物如促动力药在治疗SIBO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1]。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难治的。这是因为SIBO的诊断不容易,病因复杂多样,包括肠道解剖异常、蠕动功能障碍等因素,使得治疗难以直接针对病因。
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影响治疗效果。
尽管SIBO治疗存在难度,但随着医学技术和治疗选择的不断进步,个性化和综合治疗策略可能是未来有效应对SIBO挑战的关键。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治疗时长可以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反馈。
一般情况下,治疗 SIBO 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不等的时间来达到治疗目标。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疗SIBO的疗程通常为 2 周,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而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草药、益生菌、饮食调整等,疗程也可能因个体情况而异。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跟踪症状变化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4]。
对于确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整。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患病风险。这包括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高糖分食物,保持规律锻炼促进肠道蠕动,避免滥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综合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SIBO的发生可能性,但若出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