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肌少症是以肌肉量减少、肌力减弱和躯体功能降低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简而言之,就是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下降。
临床中常见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原发性肌少症,以及因慢性疾病或活动能力减退导致的继发性肌少症[1]。
既往肌少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以及测量技术不统一,研究人群背景具有差异性,导致不同研究中肌少症的患病率差异很大。美国 60~70 岁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 5%~13%,>80岁为11%~50%[2]。
亚洲国家研究结果显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 5.5%~25.7%,男性高于女性,东部地区患病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增加[1]。
综合性医院中可以选择老年医学科、康复科、骨科、运动医学科、神经内科就诊。
部分医院可能开设了「肌少症」专科门诊,也可直接就诊于专科。
肌少症的主要表现包括骨骼肌肌力的减退和肌肉质量下降。
具体来说,肌力减退会使患者活动能力下降,影响行走、坐立、登高和举重物等日常活动,甚至导致平衡困难、难以站立、极易摔倒。
肌肉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静、动态力量均降低,尤其是爆发力这样的动态力量下降明显。同时,患者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也会明显降低[4]。
肌少症发病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和年龄有关,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质量从30岁开始每年下降0.1%~0.5%,65岁后显著加速,同时伴随着肌肉力量的减少[3]。(首先和年龄有关。正常情况下,在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的质量、功能、强度以每年0.1%~0.5%的速度下降,65岁后显著加速。)
其次与很多生活或疾病因素相关,长期卧床、久坐、长期酗酒吸烟、膳食摄入能量、蛋白质及维生素不足、原有的慢性疾病、手术、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多器官衰竭、某些药物治疗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其中,原发性肌少症只与年龄相关,继发性肌少症与运动、营养、疾病相关[1]。
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结合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及躯体功能状况3个方面的评估[1]。
(一)筛查
一般使用肌少症五项评分问卷(SARC-F)或肌少症五项评分联合小腿围问卷(SARC-CaIF)先进行筛查。
筛查小腿围界值为男性<34cm,女性<33cm。
SARC-F评分≥4分或SARC-CaIF 评分≥11分为筛查阳性。
(二)肌肉质量评估
常用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生物电阻抗分析(BIA)、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测定四肢骨骼肌量数据,是测量肌肉质量的金标准。但其设备非便携式,不能在社区中广泛使用。DXA法测出的男性肌肉质量<7.0 kg/m2、女性<5.4 kg/m2被认为肌肉质量减少。
生物电阻抗分析通过生物电传感器采集和测量组织细胞的电阻抗变化,推算出个体脂肪体积和全身肌肉质量,设备便携、操作简单,常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BIA法测出男性肌肉质量<7.0 kg/m2、女性<5.7 kg/m2为肌肉质量减少。
(三)肌肉力量评估
用握力计测定上肢握力是评估肌肉力量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测量时左右手分别测量 3 次,取最大值,男性<28kg,女性<18kg 通常认为是肌肉力量下降。
若因为手部外伤、残疾等原因无法测握力时,可使用5次起-坐试验,记录从坐姿到起立5次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替代方法。
(四)躯体功能评估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步速、6分钟行走试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等。
步速测试指被试者从移动开始以正常步速走 4 米或 6 米所需要的时间,速度越快则体能水平越高。常推荐 6 米步速测量方法作为主要评估手段,诊断界值为<1.0 m/s。
注:SARC-F:肌少症五项评分问卷,SARC-CalF:肌少症五项评分联合小腿围问卷,DXA:双能X线吸收法,BIA:生物电阻抗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治疗:
(一)运动干预
推荐以抗阻力训练为基础的运动干预作为肌少症的一线治疗方案,推荐干预的频率为 2~3 次/周,每次时间为 30 分钟以上,至少持续12周。所谓抗组运动,指肌肉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可以用弹力带、绑腿沙袋、哑铃等机械来进行。
除了抗组运动,可以搭配有氧运动来改善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加强对抗组训练的适应。也可以进行单腿站立、行走训练、健身舞、太极拳、八段锦等来进行平衡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可以选择3~5分钟的慢走或关节活动帮助调整身体状态,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在结束抗阻训练、有氧训练及平衡训练后,应慢走2分钟,拉伸肌肉来帮助休息与放松。
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疲劳情况,根据各项参数及有无不良反应来制定合理的运动强度和个体化运动处方。
(二)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降低是引起肌少症发生与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荐老年人增加含有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和其他富含亮氨酸的食物(如黄豆、花生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5 g/kg/d,其中动物蛋白等优质蛋白质比例需达到50%以上。这些蛋白质要均衡分布于三餐中,这样能获得更大的肌肉蛋白质合成速率。
必要时可以在餐间补充额外蛋白质,如乳清蛋白、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低血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
(三)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肌少症的药物包括: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肌生成抑制素和激活素Ⅱ型受体通路拮抗剂类。但是,迄今为止,尚无推荐的肌少症一线临床用药。
肌少症患者日常独立活动能力受影响,步速减慢,甚至不能直立,增加了坠床、摔倒、骨折等意外的发生。
因此,在生活中需要注意:
一些预防的具体方法包括[5]:
1.控制慢性疾病及危险因素: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重视膳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