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刘文生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02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12月25日
胃肠炎是很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般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是由急性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误服药物、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的胃肠道炎症。
患者有多种表现,常见表现为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头痛、发热、肌肉痛等症状。胃肠炎可能复发,但也可能自愈。
常见。据调查发现,我国的急性胃肠炎发病率高达 0.56 次/人年,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急性胃肠炎患者人数达到 7.48 亿。
胃肠炎在各年龄段人群都可发病,没有性别差异。通常,五岁以下儿童和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人群,因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弱,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
每年的夏秋季节(6~10 月),由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能在37°高温条件下生存,所以容易发生细菌性胃肠炎;秋冬季节(10~12 月),由于轮状病毒在 20℃ 左右更活跃,所以容易发生病毒性胃肠炎[2]。
有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引起人群的集中发病,如沿海及海岛地区,多见副溶血弧菌导致的细菌性胃肠炎;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肠胃炎好发于旅游者[3]。
胃肠炎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
根据病因,可分为:
此外,过冷、过热食物,放射治疗等,也可引起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发作,若症状较为严重,有剧烈腹痛难忍,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症状较为轻微,可以到消化内科、感染科就诊。
胃肠炎症状较多,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脱水、休克,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痛等情况。
不一定,只是有可能是肠胃炎,但其他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上吐下泻症状。
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请医生具体排查并给到针对性治疗。
常见病因为微生物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其中微生物感染多引起急性胃肠炎,物理化学刺激多与慢性胃肠炎有关。
微生物感染:主要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其中细菌、病毒分泌的毒素损伤肠道引起胃肠炎,如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1];寄生虫粘附或侵袭肠壁,引起致病共生菌增多导致胃肠炎,如肠贾第鞭毛虫。
物理和化学刺激:长期或过量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损伤,引起胃肠炎[4]。误食毒蘑菇、食物过敏等引起的免疫反应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另外,酒精、食物过冷过热、放射治疗等也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胃肠炎。[1]。
根据导致胃肠炎的具体因素,感染性的(如细菌、病毒感染)会传染,而非感染性的(如药品、酒精刺激)不会传染。
胃肠炎的传染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如轮状病毒,「呼吸道飞沫传播」如诺如病毒和腺病毒,「接触传播」如诺如病毒、大肠埃希菌。
胃肠炎的诊断较为简单,多数患者都有不洁饮食史,如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腐馊的食物,症状也较为明显,急性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恶心等,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呕吐和腹泻后,通常会明显觉得舒服很多,症状也逐渐好转。
由于导致胃肠炎的原因较多,所以医生通常需要做简单的检查了解病因,如血常规、粪便检查。
急性胃肠炎通常具有自愈性,应当充分休息,节制饮食,如情况始终不见好转,或是症状严重难以忍受,应及时就医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可以参考「胃肠炎怎么治疗?」
胃肠炎根据发病治疗,治疗方式略有差异。
急性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
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食用流食类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减少消化道刺激[5]。
不建议自行口服止泻药,因胃肠炎发病因素复杂,乱服药可能加重病情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是细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寄生虫感染可以用抗寄生虫药物,而病毒感染可以用抗病毒药物。
胃肠炎有自愈性,部分患者休息一周可好转,急性患者到医院治疗后也可恢复[1,2]。
慢性胃肠炎治愈后可能有复发的情况,如食物过敏引起的胃肠炎,要避免接触明确过敏食物,或是到医院查过敏源。
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常常表现为慢性胃肠炎症状,慢性胃肠炎病人长期发作,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与因素,胃肠炎症状长期不愈者,建议到心理咨询科做量表测评,以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