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什么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非正常但又非缺血的状态,现在多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概念。

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1],包含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内听动脉,幕下脑组织及大脑 1/3 的血液供应都依赖后循环。

后循环缺血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一组相应临床症状[2],主要表现为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等,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后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吗?

常见。
2019 年我国卒中患病率为 1700/10 万[3],80%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4],急性缺血性卒中 20% 为后循环缺血[5],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分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分为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要去看哪个科?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血管介入科。

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常见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没有特异性表现,最常见表现为眩晕,伴有颅鸣、恶心、呕吐或肢体不协调等症状。人体的平衡调控主要靠前庭神经,前庭神经的供血系统又是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如果发生狭窄、闭塞,就会引起后循环系统缺血,引发眩晕等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四肢感觉减退、嗜睡、视野缺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总之,不同的损害部位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 眩晕: 多数患者因身体动作发生变化,如转头、站立等,就会出现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2. 肢体不协调:多为单侧肢体无力或肢体协调性差。
  3. 恶心呕吐。
  4. 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哪些常见病因?

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穿支小动脉病变等,还有些较为少见的病因,如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颅内动脉夹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大动脉炎、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等[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以下仅介绍较为常见的几种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及中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质沉积,从而形成散片斑块堵塞血管,造成缺血。
  2. 动脉栓塞:这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第二大原因,主要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破坏,引起血液凝固,导致管腔栓塞。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多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相比于前面两种病因,临床更少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哪些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高龄、男性、有吸烟及饮酒史、既往卒中史、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大血管病变等人群[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遗传吗?

可能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遗传背景[7],即家族中若有人患后循环缺血,则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病。

诊断

怎么确定得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做哪些检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确诊,需要依靠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这是诊断是否患病的基础。医生会详细询问过往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接着会请患者回忆有哪些不适症状、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可能的诱发因素等。

在了解到具体病史后,还需要做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比如眩晕,导致的眩晕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排查清楚才能做后续治疗。

  1. Dix-Hallpike检查[8]:这是眩晕患者必做的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医生会让患者坐着,头向一边转 45°,快速躺下后,头下垂低于水平面大约 30°,观察眩晕发作情况。
  2. MRI 检查:若患者是急性发病,头部 MRI 平扫+弥散成像(DWI)+MRA 诊断价值大。
  3. CT检查:如果患者无法做 MRI 检查,可以考虑做 CT 检查,不过头颅 CT 检查容易受骨质影响,诊断价值不大,但也可排除出血。
  4.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发现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5.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是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可检测出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目前诊断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展示血管走行和血流状态,但属于有创检查。

此外,完善心脏相关检查也可以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但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与个人的疾病情况息息相关。

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怎么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再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若血管狭窄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介入血管扩张或支架治疗。

  1.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凝集药:主要是用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使用,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扩大。
    • 扩张血管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使用广泛,如尼麦角林,通过诱导血管舒张,增加动脉血流,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供血。
  2. 溶栓治疗
    治疗关键是开通闭塞血管,开通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10]

    • 静脉溶栓:通常采用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 动脉溶栓[11]:可以延长患者溶栓治疗的窗口期,常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再通率和安全性都较好。
    • 机械取栓[12]:全麻下经股动脉插入动脉导管,先造影做全脑 CTA,找到闭塞血管,放入取栓支架,取栓后撤出支架,然后再次造影,查看取栓情况。
  3. 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全身麻醉后从股动脉穿刺,在最狭窄位置放置球囊引导管,扩张球囊,然后撤出微导管,球囊,之后把支架引入狭窄处,贴壁效果满意后结束操作[13]

image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彻底治愈吗?

不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复发可能,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等方式,以降低复发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住院吗?

视具体情况。

若采用药物治疗,通常无需住院治疗,采用介入治疗则需要住院。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药物有哪些常见副作用?

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如果既往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务必提前告知医生。如使用过程中出现胸痛、气短、无力等情况,需要立刻就医。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过敏等反应。

尼麦角林可能会引起血压降低,血压敏感的患者应多关注血压变化情况。使用期间也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生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饮食方面主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是避免基础疾病的进展,注意低盐、低脂,少吃油炸食品及甜食,避免肥胖。平常应多吃水果、蔬菜,戒烟戒酒,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

若患有糖尿病,饮食上需要更为注意,少吃多餐,少吃含糖量高或升血糖高的食物,如西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保持健康的身体,适当运动,避免熬夜,注意饮食。

  1. 适当运动: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如每日半小时散步。运动配合饮食,也有助于降低体重,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2. 避免熬夜。
  3. 注意饮食: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具体可以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需要复查吗?怎么复查?

需要。

治疗期间都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服用药物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定期评估血管情况,明确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复查的时间间隔。

预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发生,对于预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积极作用。

  1. 控制基础疾病:若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用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2.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每日散步半小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炸和甜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