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非正常但又非缺血的状态,现在多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概念。
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1],包含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内听动脉,幕下脑组织及大脑 1/3 的血液供应都依赖后循环。
后循环缺血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一组相应临床症状[2],主要表现为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等,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后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
常见。
2019 年我国卒中患病率为 1700/10 万[3],80%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4],急性缺血性卒中 20% 为后循环缺血[5],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分为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2]。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血管介入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没有特异性表现,最常见表现为眩晕,伴有颅鸣、恶心、呕吐或肢体不协调等症状。人体的平衡调控主要靠前庭神经,前庭神经的供血系统又是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如果发生狭窄、闭塞,就会引起后循环系统缺血,引发眩晕等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四肢感觉减退、嗜睡、视野缺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总之,不同的损害部位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穿支小动脉病变等,还有些较为少见的病因,如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颅内动脉夹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大动脉炎、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等[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以下仅介绍较为常见的几种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高龄、男性、有吸烟及饮酒史、既往卒中史、心脏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大血管病变等人群[6]。
可能会。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遗传背景[7],即家族中若有人患后循环缺血,则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确诊,需要依靠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这是诊断是否患病的基础。医生会详细询问过往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接着会请患者回忆有哪些不适症状、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可能的诱发因素等。
在了解到具体病史后,还需要做相关检查才能确诊,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比如眩晕,导致的眩晕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排查清楚才能做后续治疗。
此外,完善心脏相关检查也可以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但具体需要做什么检查,与个人的疾病情况息息相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血供、改善脑血管痉挛的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再给予降压、降脂、降血糖等治疗,如果有急性血栓或栓塞,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采用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治疗。若血管狭窄经过专科严格评估可介入血管扩张或支架治疗。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治疗关键是开通闭塞血管,开通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10]。
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全身麻醉后从股动脉穿刺,在最狭窄位置放置球囊引导管,扩张球囊,然后撤出微导管,球囊,之后把支架引入狭窄处,贴壁效果满意后结束操作[13]。
不能。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复发可能,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等方式,以降低复发率。
视具体情况。
若采用药物治疗,通常无需住院治疗,采用介入治疗则需要住院。
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如果既往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务必提前告知医生。如使用过程中出现胸痛、气短、无力等情况,需要立刻就医。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过敏等反应。
尼麦角林可能会引起血压降低,血压敏感的患者应多关注血压变化情况。使用期间也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饮食方面主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是避免基础疾病的进展,注意低盐、低脂,少吃油炸食品及甜食,避免肥胖。平常应多吃水果、蔬菜,戒烟戒酒,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
若患有糖尿病,饮食上需要更为注意,少吃多餐,少吃含糖量高或升血糖高的食物,如西瓜。
保持健康的身体,适当运动,避免熬夜,注意饮食。
需要。
治疗期间都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服用药物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定期评估血管情况,明确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复查的时间间隔。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发生,对于预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