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坐骨神经痛就是沿着坐骨神经走行的地方(下腰部、臀部和 / 或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足外侧)出现疼痛。神经痛的形式可以表现为麻木,放电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可延着腿的后面或侧面向下放射,通常可放射至足部或脚踝。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较少见,可能与受凉、感染等相关;继发性病因复杂,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腰椎间盘突出。
它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常常各不相同 [1]。
坐骨神经是一条很长的神经,从腰部,沿着腿,一直到脚。
它是由腰 4、5(L4、5)神经根和骶 1、2、3(S1、2、3)神经根组成,从腰部后方,向下经臀部坐骨大孔(臀部下方)穿出,顺着大腿的后方继续向下,在腘窝(膝关节后方的窝)上方分为两条神经,一条支配小腿前外方和足背,一条支配小腿后方和足底 [1]。
大腿外侧不是坐骨神经支配的范围,所以这里的疼痛一般不是坐骨神经痛,很可能是股外侧皮神经痛,相当于前裤袋位置,与受压、外伤以及肥胖个体穿着紧束服装、紧束腰带、长途步行或骑脚踏车等原因有关。
大腿内侧不是坐骨神经走行范围,这里的疼痛,可能是由于闭孔神经卡压引起,其特点是腹压升高(比如咳嗽,恶心呕吐时)或大腿后伸时疼痛加重。
1.典型症状:疼痛
疼痛的分布与坐骨神经的支配区域密切相关,一般从患侧的臀部放射到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足外侧、足趾。疼痛的性质通常为钝痛,也可表现为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可伴有麻木感。
疼痛的发作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可由咳嗽、打喷嚏、弯腰、下蹲、用力排便等动作而诱发及加重。
2.伴随症状
除疼痛症状以外,还可能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痛觉过敏等)、肌群力量减弱、跛行等症状。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发生过腰部慢性损伤,有一段时间的腰痛,然后再出现腿痛。
腰痛并可能伴随有同一边臀或腿部的疼痛,咳嗽、喷嚏时加剧。
腰部肌肉有压痛,有时不得不弯腰行走以减轻症状 [2]。
梨状肌综合征多发生于青壮年,可能因为梨状肌的位置本身就存在变异,或运动时不注意方式方法,造成了梨状肌拉伤。
常见的临床特点如下:
通常不存在腰痛,只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臀部可出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久坐或久站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部分缓解。
疼痛常常沿臀部向大腿后方放射,并有麻木、乏力、跛行等,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
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
某些病人可以在臀部触摸到硬结等 [2]。
坐骨神经痛很少导致残疾,不必过分担心。
但长期的神经压迫会导致肌肉无力,比如足下垂等。所以一旦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感觉下肢僵硬,行走困难),需要及时治疗,不然可能导致运动功能不可恢复。
较为常见。有研究统计 40% 左右的人群都曾有过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我国坐骨神经痛的患病率达 121.8/10 万(每 10000 人中约有 12 人患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3]。青壮年( 20~45 周岁)多见,单侧多见 [1]。
容易出现坐骨神经痛的人群包括:机械操控人员、货车司机和从事易处于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但注意,如果只是单纯的局部区域疼痛(如腰痛、腿痛)一般不属于坐骨神经痛。应该与前面说的腰腿疼伴随下肢无力等症状相符合,才是坐骨神经痛。
治疗主要分为两大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到要选择哪种治疗方案,还是要根据具体的病因。
无法根治,但可缓解症状。
坐骨神经痛封闭治疗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坐骨神经干封闭、腰椎旁神经根封闭、骶管硬膜外封闭、局部痛点封闭。
注射的物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有些疼痛科医师还会加入麻醉药物,使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疼痛学会的指南指出,硬膜外注射治疗对于坐骨神经根性痛的病人,是值得推荐的一种非手术疗法。显效时间约需 6 天,但建议一年不超过三次。
对于椎间盘导致的坐骨神经痛,「治好」这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感冒咳嗽、发热腹泻等病症,更多的是指缓解症状。
吃药可以缓解疼痛,让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但要彻底解决坐骨神经痛还是需要解除压迫,如采用手术松解压迫在神经周围的组织。但是,手术也不是治愈的保证,手术会造成新的损伤、新的疤痕,可能再次压迫坐骨神经。
对于坐骨神经炎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通过消炎,营养神经,治疗原发的感染性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有效果,国内外的研究都认为,牵引能短期改善症状,但是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显著 [2]。
不同的牵引重量对于疗效没有影响,国外研究显示, 5 公斤到 50 公斤的牵引重量,对改善症状的程度是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认为牵引重量越重越好,其实不然,只要这个重量能改善你腰腿痛的症状即可。
牵引的时间也没有很大差异,以舒适为度。在缓解期没有必要进行牵引治疗,它对远期疗效贡献不大。
以上讲的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坐骨神经痛适合牵引,而梨状肌综合征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不适合牵引。
运动是否对缓解坐骨神经痛有效还没有可靠的证据。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坐骨神经痛,英国有一项研究,对比了运动疗法、卧床休息和不做任何处理这三组人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疗效之间没有差异 [2]。
所以,刻意地去运动对坐骨神经痛没有益处。但在缓解期,也就是没有腰腿疼的情况下,可以运动增强腰背肌肉力量,如平板支撑、小燕飞等动作。
没有饮食疗法,也没有任何忌口。网络上各种偏方,不用信。
研究认为,腰部护具(腰部支具,护腰)是对卧床休息的一个补充,能够在急性期对腰部提供支撑和保护,从而避免坐骨神经在下床活动的时候被反复压迫刺激。
但护腰不能长期佩戴,期限为 1 个月,腰部肌肉长期不用力,会导致腰部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急性期一般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睡硬板床 1~6 周,但没有必要除吃饭和大小便外,一直卧床休息 [4]。
有研究对比了卧床休息和正常生活,看看这两种方式在缓解疼痛及治疗功能障碍两方面的效果:卧床休息可能对缓解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和腰痛症状无益;相反,继续维持日常活动更有利于症状的康复。
是否卧床休息取决于自身情况。疼痛无法忍受则卧床,觉得日常活动可减轻症状,那就继续日常活动。
动作名称:仰卧坐骨神经/胫神经滑动练习。
练习目的:改善神经的滑动,帮助降低下肢的放射痛(串麻)。
腰腿痛(腰痛伴下肢疼痛)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可以做下面几种动作实现运动康复:
动作名称: 站立位躯干侧移纠正。
练习目的:纠正因为避痛导致的不良体态,避免影响后续治疗。
动作名称:俯卧 McKenzie 伸展保持 / 重复。
练习目的:帮助症状由腿部向腰部向心化(但腰部症状可能会有所增加)。
坐骨神经痛通常会和不良姿势的长时间保持相关,或者活动时的核心控制不足相关,因此需要核心力量的练习和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参与才能提高我们身体机能。
动作名称:四点跪位抬手 / 抬腿核心稳定练习
练习目的: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控制能力,帮助姿势管理,本姿势下脊柱压力较小,适合疼痛较明显的患者进行。
有氧运动(轻量)
神经内科或骨科。
腰腿疼痛可首选骨科进行就诊,若确诊为本病,可转至神经内科就诊。
若出现坐骨神经痛伴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诊断坐骨神经痛主要依靠症状和体格检查。磁共振和 B 超可作为辅助检查,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如果症状和体征皆符合,则可以考虑腰椎磁共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或者骶髂关节关节处 MRI 判断梨状肌是否有水肿,充血等。
肌电图诊断有特殊意义,能明确神经受到损害,可对运动神经元疾病和肌肉萎缩等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并确定坐骨神经痛是否为神经根病变引起。
从症状看,沿着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出现了放电样的疼痛、麻木、酸胀等感觉。
从体格检查看,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肌肉的力量下降,反射减弱。
从影像学检查看,腰椎磁共振可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骶髂关节磁共振可以判断梨状肌是否有水肿,充血等。 B 超也可以对梨状肌和梨状肌下孔厚度进行检测,判断梨状肌是否增厚水肿。
但需要强调的是,坐骨神经痛是多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确诊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才是重点。这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坐骨神经痛主要是由于神经受压迫引起,坐骨神经粗大、长,支配范围广,故受损和受压迫的机会多。在它走行的途中有三处较容易被压迫:
另一个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是坐骨神经炎,具体原因不明,可因牙齿、鼻窦和扁桃体等处的感染,经血流侵犯周围神经引起间质性神经炎,但是这种情况临床比较少见。
还有就是暴力损伤,如外力直接碰撞、过度牵拉或臀部注射使坐骨神经受损,疼痛就出现了。
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因。
坐骨神经最初是由腰 4、5 神经根和骶 1、2、3 神经根组成,这几根神经丛相应的椎间孔穿出,此处的很容易被突出椎间盘压迫,引起坐骨神经痛。一般认为,压迫后,坐骨神经根部会产生无菌性的炎症,导致腿部和腰部的疼痛麻木等。
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通常靠休息就能够好转。医生也会建议症状严重的患者服用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脱水类药物,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减少刺激,等待无菌性炎症消退。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多数患者有外伤史,如肌肉拉伤等),会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等,造成肌肉之间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坐骨神经,而导致坐骨神经痛。这种情况被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主要是因为压迫,那么加重压迫就会导致加重。
比如椎间盘突出患者长期弯腰,劳动姿势不对(搬重物时应该先蹲下,搬起后再起立,而不是弯腰搬起),睡软床,长期保持坐着的姿势而不起来运动等,都有可能会加重坐骨神经痛。
预防坐骨神经痛,主要是要保护腰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退变,只能延缓退变的时间,不能完全防止退变。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