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就诊科室:风湿免疫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是什么?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是指一类存在部分结缔组织病的特征(如皮疹、红斑、关节痛等症状),但是又不能够完全满足任何一种特定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疾病。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相关 [1]

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虽然本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病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只要及时积极治疗,病情都可以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对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1,2]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常见吗?

较为常见。发病年龄 32~44 岁,育龄期女性多见,占总患病人数的 80%~99%(即每 100 个患有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有 80~99 人是育龄期女性)。本病发病与性别有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4~6)。 本病可见于所有种族,白色人种发病率较高 [3]

症状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有哪些常见表现?

本病常起病隐匿(早期无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才会逐渐出现临床症状。临床表现较轻,包括不明原因的疲乏、低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一项或多项以下症状 [1,4]

  1. 皮肤黏膜症状:出现颧部皮疹、结节性红斑、丘疹、皮屑、口干、眼干、脱发等症状。
  2. 关节肌肉症状:患者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以及肌无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偏头痛」、雷诺现象(出现肢体震颤、伴疼痛和感觉异常)等。
  4. 血液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症(表现为头晕、乏力、失眠等)、贫血(表现为易疲劳、面色苍白等)、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皮肤上有红色的小点、牙龈出血)等。

绝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会危及生命,也基本不累及肾、肝、肺和脑等重要脏器。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多久会分化?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分化是指演变成一种具体的结缔组织病,多久分化与病情、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30% 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在患病 3~5 年后会被确诊为某种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50%~60% 的患者会维持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状态;10%~20% 的患者病情呈现逐渐减轻,不会进展为结缔组织病 [3]。即每 100 个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有 30 人在患病 3~5 年后会被确诊为某种结缔组织病;50~60 人可维持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状态;10~20 人的病情可逐渐减轻,不会进展为结缔组织

病因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为什么会发生?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3-6]

  1.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有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家族史,所以猜测本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机制还不明确。
  2. 妊娠:本病患者孕期病情复发、加重或病情反复,提示孕期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和雌
    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 环境及医源性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品,或者体内植入导管、人工关节和矫形手术的金属固定支架等,可能引起患者的免疫紊乱,与患者的体内白细胞抗原有一定相关性,可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4.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抗体、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异常可能会导致本病发生,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常见于哪些人?

  1. 孕期妇女:孕妇发生本病的可能性更高,可能与孕期激素失衡有关 [3,6]
  2. 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体内植入医疗器械者:若长期接触化学物品,以及体内植入导管、人工关节和矫形手术的金属固定支架等医疗器械 [4,6],可能会引起人体免疫紊乱,从而出现本病;
    3.有家族史者:本病有明显遗传倾向,家族中有阳性患者,发病率更高 [3,6]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会遗传吗?

会遗传 [3]

本病有明显遗传倾向,一些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有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家族史,所以猜测本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具体机制还不明确 [3,4]

诊断

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需要做什么检查?

本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医生通常依靠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 [3,4]

  1. 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家族史以及出现的症状(如皮疹、抽搐、口干、关节痛等),来做出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判断。
    2. 血清学检查:自身免疫病标记性抗体阳性,如抗 dsDNA 抗体、抗 Ro/SSA 抗体、抗 Sm 抗体、抗 RNP 抗体、抗 Ku 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阳性,说明患者可能出现了结缔组织病。如果医生结合患者出现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不符合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会诊断患者患有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4]
    3. 基因检测:怀疑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原因有关的患者,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都会出现皮疹、抽搐等症状,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结缔组织病的一种,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不符合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医生一般会以此鉴别。
  2. 重叠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组成的,症状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类似,如均会出现关节疼痛、口干、皮疹等。但重叠综合征临床症状相对较重,且符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免疫疾病的诊断,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不符合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3]
治疗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要去看哪个科?

风湿免疫科。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能治好吗?

不能。

虽然无法治愈,但 50%~60% 的患者会维持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状态;10%~20% 的患者病情呈现逐渐减轻,不会进展为结缔组织病 [3]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怎么治疗?

  1. 一般治疗:有雷诺现象(出现肢体震颤、伴疼痛和感觉异常)的患者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双手接触低温环境,减少对手指的刺激 [3];发热患者可以给予物理降温,如使用退烧贴、温水擦浴等手段。
  2. 药物治疗:
    1. 维生素 D:维生素 D 缺乏所致的免疫紊乱可以引起本病向结缔组织病演变。所以需听从医嘱补充维生素 D,防止维生素 D 缺乏症出现,但同时需避免摄入过多引发维生素 D 中毒,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等不良反应,过敏者慎用 [3,7]
    2. 阿法骨化醇:阿法骨化醇可以纠正维生素 D 缺乏,从而治疗本病,但是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功能,谨防肝功能损伤;对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过敏者、孕妇禁用 [1,3]
    3. 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强的松等,可外用治疗皮疹,注射治疗关节痛及口服全身治疗。长期用药后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满月脸等副作用,故建议遵从医嘱用药;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孕妇等人群禁用,严重的精神病及癫痫病史患者禁用或慎用,具体需由医生判断 [3,8]
    4. 羟氯喹:羟氯喹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药物。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亢进、调节免疫反应、阻断炎症因子合成作用。但本药可能会损伤视网膜,引起夜间视力下降、对闪烁不耐受等副作用 [3]。故建议患者用药期间遵从医嘱,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就医。
    5. 免疫抑制剂:对于多项自身抗体异常、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根据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和病期需要,酌情加用硫唑嘌呤、环孢素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副作用,但患者无需过度紧张,不是每个人用药后都会出现副作用的,但如果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及睡眠,请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3,9]

image

生活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正常饮食就可以,无特殊的饮食禁忌。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1. 规律作息,坚持每天运动,选择户外运动更好,如:跑步、游泳、爬山等,可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户外运动时间至少半小时,最好一小时,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10]
  2. 遵医嘱,坚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加、减药物;若服药后出现不适,尽快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更换药物或更改剂量;
  3. 由于本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等负面心理,建议在负面情绪高涨时,可以多听音乐、看视频、与亲朋好友多交流来放松心情,以保持良好心态来对抗疾病。
预防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可以预防吗?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方式。但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高免疫力、及时发现疾病的存在:

  1. 定期体检:有阳性家族史者、长期接触化学物品、体内植入医疗器械者,需要定期体检,可半年体检一次;孕妇需要定期产检。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坚持每天运动,如:跑步、游泳、爬山等,可以增强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每天运动时间至少半小时,最好一小时,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10]
参考资料
监制:刘恩茂
[1] 闫文厅, 赵广.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研究进展[J]. 空军医学杂志, 2011, 27(02): 106-108.
[2] 白巧红.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 医学信息, 2020, 33(04): 109-111.
[3] 万丽琴, 陈建明.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与不良妊娠[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 13(07): 38-41.
[4] 苏厚恒.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J]. 山东医药, 2010, 50(47): 109-110.
[5] 张奉春.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风湿病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8.
[6] 孙彩霞. 临床疾病诊疗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7] 张爱珍. 临床营养学[M]. 第 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 杨宝峰, 陈建国. 药理学[M]. 第 9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 硫唑嘌呤片. 50 mg. 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H33020153.
[10] 张爱珍. 临床营养学[M]. 第 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