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是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1,2]。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类疾病统称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中咽炎、气管、支气管炎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最常见表现,但也可发生肺炎等情况。还有部分人只是肺炎支原体的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1-3]。
常见。
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可发,但以北方冬季、南方夏秋季更为多见,每 3~7 年会出现一个流行高峰。此外,5%~30% 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即每一百例社区获得性肺炎,5~30 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10%~20% 的小儿肺炎属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肺炎[1-3],即每一百例小儿肺炎,10~20例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呼吸内科、内科、感染科,儿童患者可于儿科就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起病较缓,最开始有一周左右的无症状期,继而可能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另外,有研究报道,大概 21.2% 的无症状儿童为 MP 携带者[4]。
大约 1/4 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确诊患者可出现肺外并发症,有一些患儿的肺外症状甚至较呼吸道症状更明显,因此有时也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3]。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发的肺外多系统并发症,较大可能与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所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还可能与病原体直接入侵该系统相关[3]。
在支原体属中,能引起人类肺炎的目前已知的只有肺炎支原体这一种。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上皮具有特别的亲和力,它附着和损伤呼吸道,从而引发呼吸道症状。
此外,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还会引发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呼吸道及呼吸道外表现(例如脑炎、溶血性贫血和心脏炎症等等)[3]。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其中高发人群年龄为 5~20 岁。年龄较小的幼儿(五岁以下)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而 5~20 岁的人群感染后发生支气管炎或肺炎的概率会增加[1,3]。
会,通常为聚集性发病。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其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将病原体传播至他人体内。例如,当患者在毫无防护(如未佩戴口罩)的情况下,当面与人交谈,其携带肺炎支原体的唾沫星子可能被他人吸入造成传播。咳嗽、打喷嚏等,也同样可以造成传播[3]。
门诊患者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疑诊的患者即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但如果是病情偏重需要住院的患儿,则可能需要接受实验室检查。
以下指标可作为 MP 感染的参考,但不能用来确诊:
此外,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产生的抗体较少,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低滴度的抗体,所以,阴性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
目前还没有哪种实验室方法能快速可靠地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且不易鉴别肺炎支原体病、无症状定植与恢复期患者,因此在解读报告时应当谨慎。
鉴于这些不足,临床高度怀疑即可考虑给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通常还可通过回顾过去来确定诊断,比如,给予适当治疗后出现临床改善,或急性期和恢复期 MP 抗体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高或降低,可确诊 MP 感染[3,4]。
除了上述实验室检查之外,还可行「肺部 X 线检查」,以了解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状况如何。肺炎支原体肺炎者多显示肺部多形态浸润影,在肺下野最为多见[2]。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即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停止发展,且依靠自身机体调节而逐渐痊愈),多数患者不经治疗即可恢复,但早期应用适当药物可以明显减轻症状、大大缩短疾病进程[2]。
此外,如有呼吸道黏液堵塞、或黏膜肉芽组织增生、或因管壁纤维化收缩导致不可逆的支气管闭塞的,建议给予支气管镜治疗,将堵塞物取出,使支气管恢复畅通,解除呼吸困难[4]。
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者预后良好,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遗留肺部结构或功能损害,如单侧透明肺、肺纤维化等[4]。
足量饮水(多次给予少量水,而不是少次给予大量水),建议 0~1 岁婴儿以奶为主,添加辅食后可每日加饮 100 mL 水;1~3 岁幼儿在保证每日 500 mL 奶量的基础上,再饮用 500 mL 水即可;3~12 岁儿童及 13~18 岁青少年每天1000~1500 mL;成年人每天 1200 mL[6]。
保证营养、易消化、清淡,可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7],如蛋羹、牛奶、青菜瘦肉粥、苹果泥等。
需要。
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需至医院检测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必要时做肺部 X 线片,以便明确感染状况是否好转。